付 瑤

李亮豪言:“能夠打敗PPG的只有PPG”!
的確,三年前將PPG推至頂峰,締造商業神話的是李亮率領的PPG;
三年后的今天,令PPG命懸一線的同樣還是PPG自己。
不斷陷入虛假銷售額、產品質量問題、債務糾紛、資金鏈斷裂、高管相繼離職這些信任危機的PPG如何自救,又是何人此時仍力挺李亮?
Hao Yan Liang: "only PPG able to defeat the PPG"!
Indeed, three years ago, PPG will be pushed to the summit, to create the myth of the business is headed by Liang PPG;
Three years later, so that PPG fate hanging in the same line or their own PPG.
Continue to fall into false sales,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debt disputes, capital strand breaks, these executives to leave one after another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PPG's how to save themselves, who are still at this time support of Liang?
“全球領先的消費品直銷商”、“聞名全球的PPG代表作”、“秉承美國優良的制衣工藝”、“1973年起暢銷全美的經典款式”,昔日擁有這些響亮品牌口號的PPG,日前再次陷入“李亮攜2000萬美金潛逃”丑聞之中。面臨嚴重信用破產的李亮,這次依舊采取“需在美國處理事務”的態度不予回應。業界則表示“李亮卷走2000萬美元資金”這則傳言本身就已經夸大了PPG目前的現金流狀況。
PPG事件回顧
PPG,批批吉服飾(上海)有限公司的前身為上海佩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金僅為50萬,法人為李繼光,實際控制人則是其子李亮(David Lee)。這是一家上海典型的家族作坊企業,并無外資背景。
2006年,該公司因拖欠廣告費而被上海某廣告公司告上法庭。
2006年下半年,李亮注冊了一家新的公司,也就是現在的PPG,批批吉服飾(上海)有限公司,切入男裝襯衫直銷領域。
2006年下半年,風險投資商TDF和JAFCO Asia宣布向PGG聯合投資。
2007年4月,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加入第二輪投資。這兩輪投資規模接近5000萬美元。
2007年,實施廣告轟炸戰略,在北京、上海等地全年廣告投放2.3億元。
2007年11月后PPG的廣告突然銷聲匿跡以及2007年12月PPG突然推出折價銷售網站,業界推測其資金鏈出現問題。
2008年3月PPG高層集體亮相澄清多個欠款糾紛以及資金鏈斷鏈傳聞,并宣布獲得三山資本3000萬美元投資。
2008年9月初,PPG的COO黎勇勁卸任,進入土豆網擔任高管。原運營副總裁黃朗陽轉投Vancl, 原CFO王彥豐也離職。
2008年10月,有消息稱PPG獲得美國百貨1億美元注資。但與上海中潤解放傳媒有限公司、上海東杰傳媒有限公司等多家廣告公司存在財務糾紛,而公開信息顯示與部分供應商江蘇虎豹集團、上海卓越織造的官司也一直懸而未決。
2008年11月24日,某財經媒體刊登了《PPG的李亮不見了》一文,自此“PPG創始人李亮涉嫌攜款超2000萬美元潛逃”的說法開始廣泛傳播。
2008年11月27日,李亮原定舉行新聞發布會。就在各界紛紛猜測已消失許久的李亮是否會如期現身時,這位聲稱自己在美國拓展業務的CEO卻于溝通會前夕撤換PPG國內公關代理人,曾為其在國內代言的新聞發言人已表示不再負責PPG公關項目。
2008 年12月初,作為第三輪投資PPG的三山基金合伙人李山放言:“我當時投PPG,投的就是李亮!”
PPG商業神話
PPG創立伊始,便轟轟烈烈地成了中國服裝界新商業神話。它的成功不僅在于它選擇了一個容量巨大但需求未被滿足的市場——男性襯衫,而且PPG的網絡直銷和電話直銷的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服裝業渠道,具備極強的可擴張性。此外,PPG的產品設計、價格定位,以及廣告創意、媒體選擇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PPG被視為“輕公司”的典型代表,沒有工廠和店鋪,消費者通過電話或網絡訂購,即可享受送貨上門、貨到付款的便利。這種將產品交給其他工廠OEM、將銷售放在互聯網和電話的模式,僅依靠轟炸廣告和訂單管理的商業模式獲得了極大成功。在第三輪投資PPG的三山基金合伙人李山看來,中國基本上是大多數襯衫的產地,所以有制造的優勢,產品的供應商有優勢。“PPG再利用互聯網,Call Center這種模式,把兩個環節即制造生產這一塊和銷售、退售這一塊連接起來,我覺得這個想法,不管怎么樣,李亮是第一個想出來的,這是天才的。作為一個創新型企業,企業家的遠見卓識、創意是最關鍵的。”
“我們既不是服裝企業,也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家數據中心,甚至你可以認為是一家服務器公司。”李亮曾將PPG形容為襯衫行業中的戴爾電腦——直銷經營模式。
可以肯定,PPG的崛起給服裝業帶來一場輕模式的變革,后起于PPG的VANCL、CARRIS與PPG有著同樣的商業模式,如今也做得有聲有色,漸入佳境。那么問題出在哪里?
商業神話陷入危機
造成PPG目前危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外部因素,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令PPG上市計劃暫時擱淺,以及凡客誠品等同類模式的對手跟進;第二,內部因素,前期過度依賴廣告,投入過大造成現金流繃得太緊,在經營策略、財務控制上出現明顯失誤。
李亮對于大經濟環境低迷是否打亂了PPG 的上市計劃,他表示:“我根本不在乎是否上市,上市之后我又不能把股票賣掉完成套現,我也不希望這么干。我只希望建立一個好的穩定的商業模式,上市從來都不是我的構想。投資可以有很多渠道退出,不一定要上市。美國已經90天沒有公司上市了,這樣的大環境上市也不現實。我現在就是練內功,然后等待冬天過去。”
按PPG提供的數據,PPG擁有員工500人,每天銷售的服裝數量超過1萬件。與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雅戈爾襯衫去年每天1.3萬件銷量相差無幾。更令人稱奇的是,PPG沒有任何形式的門店、廠房和流水線,只有3個小倉庫;而雅戈爾的零售網點超過1500多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進貨銷售庫存都要有,公司怎么輕得起來?我們過去做了十年B2C都不敢這么說。”一位前卓越網創始元老用了“輕得像皮包公司”來形容他眼中的PPG.
公司的全部運營都集中于上海郊外的三幢小樓。鼎盛時員工達到的500人中,還包括200多位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員。現在只剩下不足100人。
“我們去年在籌備的時候,天天想著跟他交手,做出任何舉措都在想著PPG會怎么反應。”凡客副總裁鐘凱欣調侃說,凡客端著沖鋒槍來到陣地想要找PPG一戰,卻發現對手并不接招。
李亮甚至不主動尋找訂單,沒有設置產品部,而服裝行業是個“細活”,對盯單子和把關質量上不太重視的PPG不斷陷入質量危機。
如此“輕”的PPG,廣告卻是一筆大支出。PPG去年是平面媒體歡呼的對象,甚至有評論認為是PPG挽救了平面媒體。針對大量廣告投放問題,李亮坦言,服裝行業銷售過程中營銷成本確實占了大頭。PPG發展初期,廣告投入是銷售額的150%,后來又逐步下降到70%和30%。2007年,在獲得風險投資后,PPG開始大量的廣告轟炸。李亮承認,2007年,PPG的廣告費達2.3億人民幣之多(相當于3000多萬美金)。
從2007年底開始,陸續有媒體報道PPG拖欠供貨商、廣告公司欠款等問題,報道稱PPG拖欠上海中潤解放傳媒、唐神廣告、曠視廣告、元太廣告等高達數千萬元廣告費用。
對此,李亮的回答是“有一些廣告費用沒有結算,但這里面有回扣,所以我不想給,PPG不缺錢。”
李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引用互聯網圈內人士一句話:“決定PPG成敗的,是創始人李亮的心態。多數令人興奮的新商業模式并不意味著最終的成功,這取決于他是否恰好擁有一個與之匹配、能夠駕馭它的創業者。”
在“PPG創始人李亮潛逃美國”的傳言尚未平息之時,其宣稱“獲得美國百貨公司一億美金戰略投資”的消息又引來“說謊話”的指責。
上述圈內人士稱,“對PPG的質疑,更多是集中在李亮身上,他的口碑不見得太好。高調、不務實,是業界對PPG的評價,這也多多少少包含了業界對李亮的看法。”
李亮的瘋狂是眾所周知的。比如,一次他得知法拉利舉辦一個活動,打電話要求參與,對方以李亮沒有法拉利跑車為由拒絕,李亮一怒之下買了兩輛法拉利。對于外提出李亮個人生活很奢華,質疑其動用了融資錢去享受的說法,李亮回應說:“我自己本來就很有錢,很有很有錢。我為什么就不可以過豪華的生活?難道富人就不可以創業嗎?融資才3600萬美元,我所有的玩具加起來就一億多人民幣,光游艇就4500萬人民幣,融資的錢夠用嗎?中國有種仇富心態,大家嫉妒我,我覺得很不公平。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不想改變。”
一位被李亮拖欠工資的現任PPG高管表示,李亮本人特別聰明,但不太會做人,善于吹噓和忽悠。跟供應商簽訂的很多合同都不執行,給合作伙伴的感覺是“永遠不會信守諾言”。經常以“我今天不高興”為理由,拒絕在給客戶的還款合同上簽字。
面對此情形,作為PPG投資人的集富亞洲朱建寰與三山基金的李山均繼續力挺李亮,表示對PPG依舊看好。李山說,投資PPG,他看好的一個因素是“李亮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我當時投PPG,投的就是李亮”。
李山一直把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金融機構作為自己的一個夢想。“我很希望參與這種民族的東西,我有點民族情節的,”李山說,“李亮跟我講,要打到美國去,作為投資者,我是支持PPG嘗試這種民族品牌。”李山也強調,“現在PPG有錢,David(李亮)還是挺聰明的,他懂得現金為王。”對于PPG走到今天,他表示,“David(李亮)還年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覺得很正常。但隨著公司未來不斷發展壯大,包括投資人的進一步投資,慢慢都會有走向正規化的過程。”
對于這場尚未平息的商業鬧劇的最終結局,這個曾以驚人成長勢頭示人的電子商務神話,是否能夠再次殺回服裝市場尋找到二次立足的空間,而未來的經濟環境又是否能為PPG提供這樣一個機會,我們無從知曉,但不可否認的是曾經環繞在PPG和李亮頭上的光環,正在漸漸逝去。
責任編輯:簡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