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林
嚴懲肇事者、打擊恐怖勢力,不但是人民黨和巴基斯坦人民對政府的合理要求,也是這個“反恐前線”國家在國際舞臺上重獲尊敬的重要條件
貝?布托遇襲身亡的消息剛剛傳出,世界主要股市、石油期貨市場、黃金市場大幅震蕩。市場真正擔憂的,與其說是布托家族、人民黨甚至巴基斯坦的前途,不如說是國際反恐戰爭的走向。
關于貝?布托遇刺的有關調查尚在進行當中,大量的疑問并未解開。比如何以恐怖分子會有充足的時間靠近貝?布托,從容完成射擊并引爆炸彈,比如何以“基地”組織在興高采烈地宣稱對襲擊負責后又突然改口……這些問題,有些人們可以猜出個大概來,有些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巴基斯坦這個“反恐前線”,恐怖分子再一次制造了悲劇。
早在“9?11”之前,伊斯蘭堡政府就已經和恐怖分子、宗教極端分子、民族分離分子進行了多年的斗爭,但巴基斯坦真正被納入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體系,還是在“9?11”后。穆沙拉夫與塔利班斷交,并配合美軍的行動,這對巴基斯坦擺脫孤立狀態、贏得經濟發展良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穆沙拉夫的這個決定也在西北邊省和聯邦部落區引發了連鎖反應,南北瓦濟里斯坦變成“另一個伊拉克”,7萬多巴基斯坦安全部隊官兵多年來在崇山峻嶺中陷入苦戰。
華盛頓大力支持貝?布托回國與穆沙拉夫分享權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白宮認定巴“民主派”代表人物貝?布托重返政壇,將使巴基斯坦在民主的旗幟下堅持反恐,使反恐更加師出有名,更加富有號召力。
其實,貝?布托在反恐方面能起到的實際作用遠不如穆沙拉夫,但她的價值在于她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面代表著民主、世俗價值觀的“旗幟”,而這恰恰是恐怖分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重要原因。正如西方媒體所說的那樣,布托的遇刺意味著美國的南亞反恐戰略遭遇了重大失敗。
此外,“鐵蝴蝶”折翅還意味著,“反恐戰爭”的戰線已經從巴阿邊境的高山荒原退縮到巴基斯坦內陸的城市鄉村。而對恐怖分子而言,他們則是“前進”了數百公里。貝?布托遇刺后爆發的一連串騷亂更是證明,“基地”僅僅以一兩名恐怖分子為代價,便使巴基斯坦這個反恐前線瀕臨內亂邊緣。
擺在穆沙拉夫面前的是一個難解的危局。嚴懲肇事者、打擊恐怖勢力,不但是人民黨和巴基斯坦人民對政府的合理要求,也是這個“反恐前線”國家在國際舞臺重獲尊敬的重要條件。
對于拉瓦爾品第、伊斯蘭堡、卡拉奇等大中城市來說,反恐戰爭意味著搜捕恐怖分子,所需要的手段基本上只是強化社會控制、恢復社會秩序的范圍,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公民自由權利暫時受限。但是,最具威脅的恐怖勢力存在于巴阿邊境的大山之中。腹地的反恐需要的是警察力量,而在具有決定意義的邊境地區,則意味著真槍實彈的戰爭,也就是那場7萬將士打了6年還未分出勝負的戰爭。
巴基斯坦政府可以選擇“戰”,其結果必然是本國的西北地區狼煙四起,伊拉克化的前景可能性之大令人不寒而栗;伊斯蘭堡也可以選擇“和”,與同情“基地”和塔利班的部族武裝相安無事。然而,對恐怖勢力奉行“鴕鳥政策”,既有損政府的威信,也無助于和人民黨之間的和解。
還有第三種選擇,即采取以經濟開發和社會教育為主的綜合配套措施,逐步化解部落地區的敵對情緒,最終將之納入巴基斯坦溫和伊斯蘭社會的主流。就長期趨勢而言,這顯然是上上之選,實際上也是惟一可行的選擇。然而問題在于,在恐怖分子選定下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目標之前,伊斯蘭堡還有那么長時間嗎?
更為關鍵的是,貝?布托的遇害意味著,巴基斯坦一年來通過和平和法制手段確立穩定而持續的政治體制的努力幾近失敗的邊緣。包括穆沙拉夫在內,巴主流政治力量多年來為擺脫國家在低效文職政府和專制軍人集團之間徘徊的政治規律進行了數度嘗試,但效果均不理想。
巴基斯坦作為溝通南亞與中亞、連接中亞與東亞的能源與商品走廊,戰略價值顯著,然而多年來未能在落實“走廊戰略”方面取得實質進展,除了受制于印巴關系改善幅度輕微這一地緣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巴基斯坦國內形勢無法讓投資者建立信心。
貝?布托的遇刺已經成為巴基斯坦受困于恐怖主義活動的標志性事件,對未來巴基斯坦擴大地區合作、樹立溫和國家形象所產生的影響短期內很難消除。如何消除這一負面影響,是巴基斯坦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
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應該對巴基斯坦這個國家抱有信心。貝?布托的悲劇,并不能作為巴基斯坦在反恐斗爭中已經全線潰敗的證據,我們不能因此對伊斯蘭堡為遏制恐怖勢力向周邊地區蔓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視而不見。只要人們能夠勇敢而堅定地面對恐怖分子的威脅,“基地”就只能縮在大山里,而1.6億巴基斯坦人民的勇氣已經無數次得到了檢驗。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