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是德國大學生活的一部分
在谷歌中用德語查詢“實習”,可以發現前幾個搜索結果都指向專業實習信息網站,不僅能從中查到眾多公司發布的上千條實習錄用信息,崗位遍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還可了解申請實習崗位的注意事項和方法。這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實習在德國大學生活中的地位——
德國大學生的實習分為義務和非義務兩類,其中義務實習又可細分為大學學前、大學期間和大學畢業后實習。慕尼黑工業大學第一副校長孟立秋教授表示,要求義務實習的大多是理工專業,文科專業一般不規定學生非完成特定實習:實習通常由在文教事務上擁有自主權的各聯邦州決定,并由德國全國校長會議協調。
德國大學的部分工科專業,如機械制造,通常要求申請入學的高中生在工廠完成6周的學前實習,讓他們大致了解所申報專業,減少將來改換專業幾率。大學期間實習是義務實習的主要形式。大學畢業后實習并不普遍,只存在于個別要求從業資質認證的專業。
德國大學學制分為基礎和專業學習階段,不論專業是否要求實習,多數德國大學生都會在專業學習階段,特別是畢業前抽時間去相關單位實習,積累工作經驗,為將來步入職場做準備。由于德國大學采取靈活的學分制,學生能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安排學業進度,實習時間累計超過半年乃至一年的情況并不罕見。
德國公司不論大小通常樂于為專業學習階段的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一方面是因為此階段大學生已能勝任公司很多日常工作,公司可從中挑選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實習生工資低,用他們處理短期業務省去了后期人員安置之憂。國
新西蘭大學生不會造句
造句?不是小學一年級學生都會的小兒科嗎?可是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卻指出——
一份由坎特伯雷大學教育部門做的研究報告發現,新西蘭很多大學一年級的新生詞匯量和知識面都很有限,以致要寫一個完整的句子都很困難。
報告指出很多新生缺乏應有的認知能力,“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知識面過窄以及詞匯量小,導致他們不能說出意思完整的句子或者很好地表達自己。”
“有些人甚至連科目要求的基本計算能力都不具備。”
“我們發現,導致第一年考試不合格的原因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缺乏理解,掌握不了知識。”
這份報告是教育與科學委員會為培訓教師而做的,委員會根據報告內容建議就讀教育專業的最低標準要重新制定,因為市場競爭激烈,過去10年來,就讀教育專業的“門檻”越來越低。委員會認為這是不妥當的,后果是導致很多能力不符的學生根本不能應付相應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