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遠志 嚴雋陶 孫武權 龔 利 王念宏
摘要不寐是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在西醫屬神經性失眠,傳統中醫藥治療不寐歷史悠久,效果顯著,通過分析其病因、病機和辨證分型,探討了推拿治療不寐的臨床進展情況。
關鍵詞不寐推拿治療
不寐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亦稱“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矚”等,輕者入寐困難。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入睡,亦有時寐時醒,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睡,常伴有頭痛、頭暈、健忘、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在西醫屬神經性失眠,亦稱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等。不寐既可單獨發病,也可作為伴隨癥狀出現于其它疾病中,并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病證。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失眠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大約有33%的人出現睡眠障礙。約17%的人為嚴重失眠,上海市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失眠癥發病率為:女性57%,男性43%。失眠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安眠藥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易形成對藥物依賴和成癮性。白日宿醉現象發生率高,且撤藥時容易發生反跳性失眠。中醫藥治療不寐歷史悠久,推拿治療更有其獨特的思路及方法,成為目前治療失眠的中醫特色療法。以下就不寐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推拿治療情況作一分析討論。
1病因病機
不寐證病因很多,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及胃中不和等,均可影響心神導致不寐。《素問》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景岳全書》日“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類證治裁》亦有“陽氣自動而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之說。現代醫學理論認為,與睡眠有關的神經中樞包括了額葉底部、眶部皮質、視交叉上核,中腦蓋部巨細胞區、藍斑、縫際核,延髓網狀結構抑制區以及上行網狀系統。涉及的遞質主要為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乙酞膽堿以及神經肽類。運用細胞電生理學來研究睡眠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對睡眠的基因和分子水平自動平衡調節的本質研究仍是一個謎。最近國外研究表明,人體生物鐘,尤其是睡眠規律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某種激素有重大關系,特別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激素、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激素、垂體—性腺激素、松果體激素(褪黑素)。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對睡眠的誘導作用己顯示從分子水平上了解睡眠的可能,因此細胞因子與睡眠的關系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關注。總之,當人體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大腦興奮不能被抑制。即可出現失眠病癥。
2辨證分型
虛證多因陰血不足,位在心脾腎;實證多因肝郁化火,食滯痰濁。胃腑不和。
2.1心脾兩虛夜來不易入寐,寐則多夢易醒,心悸,健忘,自汗,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脘痞,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2.2陰虛火旺虛煩不寐,或稍寐即醒,手足心熱,驚悸,出汗,口干咽燥,頭暈耳鳴,健忘,遺精,腰酸,舌質紅,脈細數。
2.3胃腑不和睡眠不實,心中懊惱,脘痞,噯氣,頭暈目眩,甚則嘔噁痰涎,舌苔黃膩,脈滑或弦。
2.4肝火上擾頭暈而痛,不能人眠,多煩易怒,目赤耳鳴,或伴有脅痛,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數。
2.5肝郁化火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2.6痰熱內擾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暖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
3不寐與經絡腧穴
關于不寐,《內經》中有描述,“衛氣晝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嗅;陰氣盡,陽氣盛則痞矣”。人體營衛二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氣行于陽,陽主動,故白天清醒少睡眠;氣行于陰,則陰分充盛,陰主靜,故夜間閉目安寢熟睡。故當陽不交陰、神不守舍,人體臟腑陰陽盛衰不平衡時導致不寐。
腦為髓海,藏元神,主宰生命活動,五臟六腑之精氣血通過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上達于頭面部,濡養腦髓孔竅。《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人屬于腦。”《素問,脈象精微論》云:“頭者,精明之府。”張仲景日:“頭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醫宗金鑒》日:“頭為諸陽之會,位居至高,內涵腦髓,腦為元神之府。”張介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頭,”顱腦作為精神意識的“元神”與睡眠有密切關系。
經絡腧穴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經絡具有聯絡器官,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調陰陽,調節機能等作用。腧穴是人體臟腑經氣匯聚之所,當人體各組織臟器和經絡功能失調時。會在相應腧穴發生反應,因此經絡腧穴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點。陰陽失交,陽不入陰則導致不寐,治療失眠當從調和陰陽人手,陽氣靜則陰氣生,陰陽和則夜寐安。由于頭面部總領一身陽氣又絡全身陰氣,故通過對頭面部腧穴和軟組織進行推拿,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調整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4推拿療法
研究表明,推拿通過以下機理達到作用:①推拿手法作用于頭部諸穴,具有擴張血管,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腦部血供,清眩安神,健腦明目,消除疲勞的作用。可改善因腦供血不足缺氧引起的頭痛、頭暈、視物模糊、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同時輕柔的手法刺激能有效地調節大腦皮質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理性睡眠。通過上下肢部的腧穴刺激,可起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寧心安神,溝通陰陽,調節臟腑、解除疲勞、促進末梢循環的作用。②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增強胃腸蠕動,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溫中健脾,改善因心脾兩虛、脾胃不和引起的肢倦神疲納差,失眠頭暈癥狀的作用。③督脈為“陽脈之海”行之于脊里,上引人腦。膀胱經起于目內毗,左右交會于百會穴,入顱腦,下行沿脊柱兩側有肺、心、膈、肝、膽、脾、胃、腎、大腸、關元俞分布。通過背部手法操作,化機械能為熱能,局部滲透,起到溫經散寒,行氣通絡,調節臟腑。養心安神,健脾和胃,補腎健腦的作用。
臨床運用一指禪、按、揉、推、拿、點穴、子午流注法、捏脊、足療等療效顯著。文獻顯示,頭面部取穴各醫家大致相同,其中單穴大多涉及到:百會、印堂、太陽、神庭、風池、四神聰、睛明、肩井、安眠等穴。在取穴相似的情況下,還有一個特點也是為大家所共識,即各醫家在選穴中更注重穴與穴之間線路的操作,如在頭面推拿治療中,印堂至上星、印堂沿眉弓至太陽、印堂穴沿鼻翼兩側向下經迎香穴沿顴骨至兩耳前及沿眼眶周圍、頭部五經、頭側膽經等路線是為醫家所共取。而所查文獻中對失眠的推拿治療醫家也多選用刺激量較輕柔的手法,同時頭面部操作因涉
及到穴位及線路的操作,故以點法、按法、揉法、推法、抹法等手法為多,而頭側膽經采用掃散法。五經采用拿法等均屬常規操作,操作時忌用暴力。應以柔和為貴。有學者認為年有春夏秋冬,日有子午晨夜。自然界按其固有的規律不停地運行。為了適應其變化,人體本身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每晚睡前是機體陰陽交替的轉折點,正常情況下。此時陽入與陰,則機體表現為睡眠狀態,若陰陽失和。陽不入陰則致失眠。故此時是治療失眠的最佳時間,此時施術更能達到潛陽益陰的目的,使陽氣靜、陰氣生、陰陽和則夜寐安,此乃“天人相應”。由此可見在推拿治療失眠過程中,頭面部的操作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此外,推拿操作中還需注意醫患者之間的“治神”和“守神”,精神集中才能促進睡眠。
此外,推拿功法是推拿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推拿醫生增強上肢部、下肢部、腰腿部等身體各部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動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患者達到扶助正氣、強壯身體、防治疾病的自我訓練方法之一。現代研究表明,推拿練功可使心肌發達,心臟收縮力增強,促進血液循環;可提高肺活量,改善機體的控制力,對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使消化腺分泌增加,促進胃腸蠕動:可調節內分泌系統,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實驗顯示,適量靜力訓練增加骨骼肌線粒體體積、數目,從而增強參與肌細胞內物質氧化和形成ATP的能力。功法訓練多樣,易筋經、少林內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保健體育項目己作為全民健身運動內容而普遍展開,但作為不寐證的功法治療研究目前報道較少,可能與宣傳力度和重視度不夠有關,靠自身調節陰陽促進睡眠在理論和臨床都是具有前瞻性的,自我練功防止失眠比任何療法都有更少的副作用。
5針灸推拿療法
針灸療法能調節陰陽,疏通經絡,促使機體“陰平陽秘”,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靈樞·根結》日:“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目前針灸治療不寐多采用辨證取穴和局部取穴治療。近年來針灸治不寐以其見效快,無毒副作用之優點而逐漸為患者所接受。臨床常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不寐。杜氏等報道運用頭面部按摩(抓法、揉穴法、分推法、單掌震法)和針刺神門、三陰交、心俞、膽俞的方法治療30例不寐癥,除3例高血壓外,其余均治愈。孟氏㈣通過針刺主穴:神門、三陰交、太沖、太溪,配穴:大陵、豐隆、行間、脾俞、心俞,平補平瀉,同時配合推拿頭面部方法,分推陰陽,按揉眉弓方法、大開天門法、一指禪法、掃散法、指梳法、敲法,治療60例不寐癥,40例治愈,15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8.1%,治療次數最少6次,最多20次。黃英以推拿結合艾灸卷治療失眠37例,總有效率達97.3%。
此外。針藥結合,推拿藥物結合等綜合療法在臨床較為常用,且療效顯著,這里不作討論。
6討論
綜上所述,推拿治療失眠療效肯定,方法多樣,副作用少,是失眠治療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在中醫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如對照組設計不理想;療效評價標準不統一;治療機理研究不足,難以在國內外大范圍推廣等。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進一步完善臨床研究方法,應注意客觀化、規范化臨床研究設計,開展標準化的隨機、對照、重復研究。同時必須進行深入實驗研究,借助現代科技技術。運用分子生物學和分子藥理學手段,從神經遞質、神經電活動、激素水平等層次上揭示推拿治療失眠作用機理,再通過臨床實踐,探索和研究以適應個體需求的推拿結合治療失眠的最佳治療方案。同時需要指出,失眠與個人生活規律、飲食、社會工作、健康狀況、心理等具有一定相關性,對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則需治療原發病,對于因年齡、生理等因素引起的中樞神經、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則需在多方面進行調節機體整體陰陽平衡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