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文堅 何錦玲
關鍵詞眩暈,頸性推拿治療
頸性眩暈一般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或頸椎不同部位增生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導致唯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產生的臨床癥象如:頭暈眼花,頸肩疼痛,惡心嘔吐,耳鳴,耳聾,步態不穩等,多與轉頭或體位的改變有關。筆者2007年1月~2007年11月運用頭面部手法推拿配合頸肩部推拿治療頸性眩暈36例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20~60歲,平均45.1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22年,平均6.5個月。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3~69歲,平均47.5歲:病程最短3星期,最長20年,平均5.8個月。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2癥狀體征
所有病例均以眩暈為主癥,伴隨癥狀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其中,全部病例經檢測提示唯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3治療方法
3.1治療組
3.1.1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用一指禪推法、按點法、抹法、掃散法及按揉、彈撥、擦法等。取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四白、神庭、翳風等穴,輕輕地指叩及掌震頭部。然后提拿肩井穴,放松頸肩部肌肉。
3.1.2患者仰臥,低枕,術者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將其頭往上仰,后側轉,緩慢搖動2~3下,囑患者放松頸部后,將頭轉到較大幅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可聽到關節復位時彈響聲。
3.1.3患者端坐位,醫者立于身后,首先以輕柔的滾法、揉法、撥法作用于頸項兩側及肩背處,再點按風池、風府、天柱、肩井、天宗等穴,時間約10分鐘后結束治療。
以上手法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3.2對照組用川芎嗪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1次,10為1個療程。
4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如下:治愈:原有癥狀體征消失頸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恢復原工作;顯效:原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及肢體功能基本正常,不影響原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體征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4.2治療結果2組病例均以治療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見表2。
經統計學處理,2組治愈率、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5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眩暈的病性以虛者居多。古代醫家有“無虛不能作眩”“無痰則不作眩”之論。張景岳云:“如所謂虛者居其八九”,氣血精華不能上注于頭,腦髓空虛,清竅失養,便發為眩暈。
西醫學認為。頸性眩暈一般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或頸椎不同部位增生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導致唯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產生的臨床癥象。該病在臨床很常見,與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臥高枕,習慣性姿勢不良等因素密切相關,呈年輕化趨勢。
在頭面部、頸項部應用推拿手法。可改善微循環和腦循環,腦血流量顯著增加。在頸項肩背部使用拿法、按揉等手法,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松解粘連有效地解除頸部肌肉的緊張、痙攣,減輕局部組織的無菌性炎癥,從而使椎動脈痙攣得到緩解,血供得到恢復。仰頭搖正法可糾正枕寰、寰樞關節的錯位,從而解除椎動脈的壓迫或刺激,增加血流量,使腦供血得到改善。
本文結果顯示,推拿手法治療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增加唯一基底動脈血供,使眩暈得到消除,治療療效優于藥物對照組,是一種治療頸性眩暈的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