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國強
學生在課堂上打架,老師該不該管?這是一個常識問題。這個常識問題,有兩個回答:一個說不管,那就是安徽長豐縣吳店中學的楊經貴老師,人稱 “楊不管”;還有一個說要管——合肥準備要制訂地方法規,“其中部分條文將有助于堵住 ‘范跑跑、 ‘楊不管現象的出現。” (2008年7月14日《新安晚報》)
按理說,不該打架,是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教師的職責是 “教書育人”,管學生打架,屬于 “育人”的范疇。這樣一個不言而喻的道理,也要出臺地方法規,說明我們的管理已經在常識水準以下進行了。
比如學生不能抽煙,當然更不能在課堂上抽,但肯定有學生在課堂上抽過煙,也肯定有老師看見了沒管——類似的現象不勝枚舉,我們是不是也沒完沒了地出臺一個個常識以下的法規來“堵”呢——一個“堵”字,已經顯出技窮了。
“楊不管”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法規條文,還是因為老師批評學生要冒手指被斬 (楊經貴老師的同事有此教訓)、或被家長毆打的危險?制訂幾條法規條文能減少這種危險嗎?“有助于”矛盾的化解嗎?惟一的作用,恐怕就是一個表態作用,表明一種 “政治正確”——我已經管過了,以后再出事,就把條文拿出來,喏……
那么,這個常識問題,為什么到了現實生活中就成了一個難題?答案很簡單,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教育的畸形發展。現在老師們普遍覺得:重教不尊師。尊師重教本來是連在一起的,怎么分得開呢?其實也不難理解。社會(家長)向學校要的是升學率,當然最好是 “重點率”、 “名牌率”,分數才是硬道理。在一些學校、一些老師那里,甚至出現了央求學生好好學的苗頭或心理。教師已經異化成分數的孵化器, “育人”的職能已經被淡化、邊緣化了。當然相關文件上,首長的報告里, “育人”的職責還是要提的。而實際上,教師被看重,更多地是因為他是升學率的生產工具;而工具,只有價值高低之分,與尊重無關。所以,有的報紙上會出現“‘楊不管被逐出教師隊伍”這樣正確而冷血的標題。這是在提醒老師,以后千萬要記得說一句 “打架是不對的”,表態比什么都重要,而且省力。
理論與實際分裂, “教書”與“育人”分裂,社會要求與人格自我期許的分裂——長期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大致有三種結局:人格分裂,并在分裂中堅持,或者自己把自己逐出教師隊伍,或者像楊經貴老師那樣麻木、冷漠下去,混口飯吃,直到混不下去為止 (我不相信楊經貴老師從來就是這樣的,否則也不會教到今天)。
就在前幾天,聽朋友說,杭州一所非常熱門的、家長趨之若鶩的、進了該校就等于一條腿跨進了重點大學的中學里,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語文老師離職轉投別的行業了。我買過他出的一本書,里面是他的教案實錄,他和同行之間的語文教學問題的討論;字里行間,是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是他的熾熱的人文理想……讀他的書的時候,閃過一個念頭:這樣的教育環境,他……沒想到,這么快,疑惑就有了答案。
【原載2008年7月29日《上海法治報·法治隨筆》】
題圖 / 付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