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一
“以吏為師”是李斯的發明,經秦始皇認可,便成了秦朝的國家政策。事見《史記·李斯列傳》和《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
“以吏為師”的算盤大致是這樣打的:吏是層層挑選任命的,吃著皇糧,拿著俸祿,畢生的富貴前程都在上司手里攥著,應當能夠惟上之命是從;吏的利益是與政權興替拴在一處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應該不會做出損害政權的事情來;吏所受的訓練是熟悉法律條文或政府的詔令,然后照章辦事,不越雷池,因此應該不會想入非非,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把思想的傳授權和裁決權交由吏來執行,為的就是在思想領域杜絕“異端”。
三
李斯的“以吏為師”究竟如何實行,還需要細加考證,粗略說來,大致有三:
一是燒書。除了醫藥、種樹、卜筮之類實用之書,統統燒掉,“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那時沒有“破四舊”這樣的術語,但指責讀百家語的諸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的意思,同指責帝王將相古人死人統治舞臺之類取向是一樣的。
二是鎮壓。那時還沒有發明“群眾專政”和“大批判”一類花樣,所以采取的是赤裸裸的鎮壓手段——“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三是思想傳授,只準以吏為師,學習始皇帝頒布的法度律令,只要當會說話的工具就成。
三種辦法歸于一,即運用政權的力量禁絕統治思想以外的一切思想。
四
短命的秦王朝未曾出現什么著名的思想家,也不曾有什么傳世的學術著作,只有一個發明“以吏為師”的李斯和一樁焚書坑儒事件,成了后世論述秦代極為單調的話題。“以吏為師”結果如何,大概因為秦王朝的短命而未見記載,但即便秦王朝不是二世而亡,“以吏為師”也是不能長久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發動的“大躍進”,號召官員不要怕大學教授,可能想要打破“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狀況吧。一時間,高級官員紛紛以拿到大學兼任教授為時髦。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就由我就讀的復旦大學頒發聘書,擔任了教授,頗有一些“以吏為師”的氣象。但是,直到我大學畢業,柯教授只到學校做了一次形勢報告,以后就再沒了影蹤。這已是距始皇帝兩千年以后了。此時尚且不能,彼時何嘗能夠?
五
從技術上說,“以吏為師”不過是異想天開。官吏有繁雜的政務,教書要鉆研學問。整日忙于政務,哪有時間潛心學問。一天到晚做學問的官員絕不是稱職盡責的官員;一天到晚鉆營政務的學者也絕不會是優秀的學者。所以,直到今天,因為當了大官就要評兩院院士;因為有了教授頭銜就到處兼職政務,一直還是被人戳脊梁的事情。
六
李斯發明、始皇帝批準的“以吏為師”,目的是在借此保持思想的純正,一有異端,即予鏟除,但難在思想的對錯很難用一把固定的尺子量度。官吏的尺子只有一把,就是現成的法度律令,但新的思想幾乎都是突破了舊有的法度律令才能產生,一切新的思想在守法的在刻板的官吏眼中就都成了應當鏟除的異端。“以吏為師”的結果,勢必走向扼殺一切新思想。李斯夢以整肅他人的“尺子”,很快就量到了自己頭上:他因得不到秦二世的歡心,也成了被鏟除的對象!
【原載2008年9月《同舟共進》本刊有刪節】
題圖 / 付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