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艷
自2006年起,中國就已經掀起了建設應急平臺熱,但作為市場中的重頭戲,高端應急裝備的研發應用,卻仍多集中在少數專業部門,離真正意義的規模化市場運作仍有距離

沒有除冰坦克,解放軍戰士人工除冰每天只能行進3公里;沒有高壓線除冰裝備,電網工人只能不顧生命危險爬上高塔……這讓人不禁想起1998年抗洪的情景:解放軍戰士在堤壩上筑起人墻,用血肉之軀抵擋“洪魔”。10年過去了,抗災的手段還是手推背馱肩扛。
對此,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宏永對《中國新聞周刊》表達的看法是:“應急處置裝備的欠缺,反映了我國對應急市場的長期培育不夠。”
根據民政部2月23日公布的數字,南方雨雪冰凍災害造成12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如果用這些人組成一支隊伍,專門進行防災準備工作,或是將這筆錢全部投入防災抗災的軟硬件建設和人才培養之中,相信現在不會有人反對。盡管有很多人指責中國的應急能力,但是眼下,依然很少有人意識到應該為公共應急管理建立一個市場,通過市場行為,讓這些人、這筆錢得到科學利用,從而使相應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變成人力資源和市場價值。
建立機制就是要整合資源
從統計上看,中國已進入突發公共事件高危期,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一般都要超過上千億元。專家對2003年和2004年突發公共事件的經濟損失統計數字,都在5000億元以上,占到了當年GDP的6%左右。
此次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屬于自然災害,而2003年初的“非典”是公共衛生事件,2003年12月重慶開縣井噴事故則是事故災難……正是這些突發公共事件給人民群眾和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在推動國家相關制度的建設。
“應急管理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產物,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宗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應急管理即整合各方資源,對突發事件進行預防、預警和快速、有序、高效的控制與處置。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管理體系。縱向是指從國務院、省到各地市、縣、鄉、村;橫向是國務院各部委及其對應的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包括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牽頭的數十個部門。
建設城市應急系統的資金,在各地的“十一五”規劃中都已有所安排。城市應急產業已經是一個可規范化應用的產業。“這意味著應急體系的建設將成為自上而下的全社會的行動,巨大的市場前景可想而知。”袁宏永告訴記者。
袁宏永認為,應急市場按照資源劃分,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應急處置裝備,二是應急平臺體系,三是應急教育培訓。2006年底,國家財政部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了一個報告,預計我國到2009年應急指揮平臺和應急資源整合建設的市場容量是300億元人民幣。這給廣大參與應急信息化建設的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平臺建設競爭最激烈
賽迪顧問有限公司所作的《2006-2007年中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市場研究年度報告》也顯示,2006年以來,相關廠商的競爭程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賽迪報告的調查統計稱,2006年應急業務的政府采購中,硬件采購額為8.81億元,占采購總額的69.4%,軟件和服務分別占15.7%和14.9%。應急應用市場仍處于基礎建設階段,硬件和軟件比例仍然偏大。隨著應急應用市場的逐步深入發展,軟件和服務所占比例將有所增加,衍生出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賽迪顧問城市戰略首席規劃師宋健坤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們在做市場調研時明顯感覺到,一些地方政府人員對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范疇、作用和意義理解明顯不夠,把簡單的安裝大屏幕、建指揮中心當作就是建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低估了應急系統的復雜程度。
對此,袁宏永認為,以往的應急系統是以硬件為主,現在要構建一個充滿“智慧”的應急指揮系統,它能根據災種的不同、具體災害發生的具體特征不同而由計算機迅速生成相應的應變策略,供指揮者參考選擇。
而要構建一個充滿“智慧”的應急指揮系統,首先就是信息資源整合:要確定城市應急指揮需要采集的信息類別;信息的加工和獲取;有關災害處置的信息準備。一個智能化的應急指揮系統,能通過現有的信息進行挖掘、整理而尋找到一些趨勢、規律,從而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進行預警。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立國家應急平臺體系綜合應用系統,該項目2006年11月啟動,預計2008年七八月份投入使用。該中心開展了全國不同規模城市應急平臺體系的整體設計,包括硬件系統、指揮調度、數字預案、預測預警、應急保障、智能方案、應急指揮、應急演練、應急評估等。
在應急平臺的建設中,具有先進技術的知名跨國企業當然也想分杯羹。摩托羅拉公司的無線應急調度指揮系統引人注目,在南寧建成的中國第一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就是由該公司負責系統設計和技術總集成。
宋健坤則提示,咨詢服務方面同樣市場需要巨大。已經投入使用的這些應急系統,仍然需要后續工程的完善和優化,最終實現各部門的無縫連接。這些連接需要有適合各省市區現有情況的解決方案,每個省市和地區都千差萬別,這就增大了對咨詢服務的需求。
此外,在系統建成后,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需要維護。而世界公認的投入與維護比例標準在1:3到1:7,可以看出其未來對人才和服務方面的巨大需求。
賽迪預測,未來3年,硬件產品投資趨勢會隨行業整體趨勢變化,隨著大量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的建成,硬件投資比重慢慢下降,但增長率會穩步上升,軟件和信息服務比重也將大幅提升。

應急處置裝備缺口巨大
應對突發事件非一朝一夕,而是國家長期科技實力的厚積薄發,需要依靠的是國家長期的科技積淀和深厚功力。但中國尚沒有國家層面的公共安全總體應急成套技術和裝備,尚未形成應急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突發公共事件從監測到處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具備有效的關鍵技術和裝備,也凸現出對應急平臺創新技術的緊迫需求。
對此吳宗之認為,高端產品的研發需要時間,推廣使用和發揮作用更需要一個過程。
例如,現在大量使用的應急指揮車僅解決了通訊問題。通信裝備完善,只是滿足于領導干部看到、聽到。而一些處置裝備,如危化品的泄漏控制工具等都是欠缺的。這說明現在市場中的產品還只能滿足淺層次的需求,對市場深層次的需求研究遠遠不夠。
而成熟的應急裝備方面更講究配套,應急裝備包括通信車、飲水車、醫療保障車、發電車、炊事車、甚至包括移動宿舍、移動旅店等一條龍服務。比如到了環境被污染,偏遠且需長期作業的現場,需要將被污染的水源處理成可以飲用的水,事發現場沒有電需要發電照明和做飯,而這些都是中國當前應急裝備中所匱乏的。
目前,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研發的車載低空飛艇智能掃描定位監控系統集“雷達”式掃描監控定位、現場標繪和利用GIS、GPS、電子羅盤定、航空攝影空間解析模型進行自動搜索定位功能于一體。它主要用于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情況偵察監測、地物目標監控圖像與地物GIS位置的雙向智能自動掃描定位、現場態勢標繪匯總、協調指揮、遠程通信中繼等。空中停留時間可達1個月以上。
應急現場定向空投信息采集系統,則是突破事發現場信息采集和傳輸的瓶頸,利用自動導航飛行器搭載傳感器,定向空投到目標區域,快速地完成反應、抵達、部署、采集、分析、預測預警工作的成套系統,實現突發事件現場多參數實時采集、傳輸、快速分析和定位功能。
袁宏永告訴記者,盡管中國目前高端應急裝備已經有所突破,但研發與應用仍多集中在少數專業部門,離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市場運作仍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