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岳庭
2007年,一個可愛的標志引起人們的關注:一目了然的小房子,由鮮艷的紅十字分割成窗口。這個標志預示中國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醫療建設的開始,它被定名為“健康新村工程”,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和國壽慈善基金會聯合推出的一項公益工程。

人人享有需要人人出力
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60%以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導致了醫療健康水平的差異。農民最擔心的一是養老,二是看病,醫療費用如果達到農民個人年收入的70%,就可能因病致貧。
在此背景下,十七大報告提出,建立一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的服務制度。未來,以政府投資為基礎,構建農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無疑,這需要社會相關各方力量的參與。
曾經,一場“非典”暴露出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的薄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就此啟動試點。這套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被視為中國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一次制度探索。
保障需要投入,財政實力的增加為新醫療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但真正讓13億人口充分享受醫療保障卻不是短期內可以輕易辦到的事情,在醫療資源缺乏,衛生網絡落后的農村更是如此。
“建設農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除了需要強化政府責任,也需要公益組織和商業保險機構來動員社會各方廣泛參與。”在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國壽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健康新村2007合作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國有教授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商業保險機構不僅能通過提供商業保險產品滿足多樣化的保障需求,也要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供優質的管理服務,還可以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深度參與醫療扶貧的公益事業,切實改善農民就醫環境。”中國人壽董事長楊超說。在2007年6月,中國人壽發起成立的國壽慈善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發起了“健康新村工程”項目。
“新農合”不只是資金投入
事實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只提供了一個制度框架,要想長期穩定運行,僅有經濟投入還遠不夠。
當看病難轉成了醫療難,合作醫療僅能維系低水平,在充當基層“減壓閥”的鄉鎮衛生院層次,醫療技術和醫生資源問題是一個突出矛盾。
據安徽省衛生廳統計,全省約1/4的鄉鎮衛生院設備和人才缺乏,“有的縣10年來, 35個鄉鎮醫院沒有新進一個醫科大學生。”農村醫生隊伍長期得不到補充,人才嚴重匱乏,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要解決新制度下的醫療難題,必須在公共支持上有所創新。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介紹說,中國紅基會推出的“紅十字天使計劃”和“健康新村工程”,就是要在農村培訓鄉村醫生,援建博愛衛生院(站),推動建設擁有充分醫療資源和完善保障體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經過長期思索,針對中國農村現實提出的對策。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國人壽已在江蘇、河南等11個省市的82個縣(市、區)參與了新農合試點工作,通過提供專業化服務,實施精細化管理,保證規范化運作,建立了“征、管、監”分離的新農合運作機制,形成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參合農民多方滿意、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以此為基礎,社會力量進一步參與新農合建設既有經驗,也有優勢。目前,全國開展新農合醫療縣市2448個,參加新農合人口7.26億,這樣的建設規模和推進速度都十分突出。
從籌資情況看,2007年9月全國已籌集的新農合基金中,中央財政補助82.05億元,地方財政補助173.53億元,農民個人繳費94.12億元,其他渠道只有3.56億元。雖然社會力量的支持投入才剛剛起步,比重還不大,但健康新村工程已經為經濟組織與公益機構結合共同推進新農合醫療建設探索了新路子。
“只有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協助政府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才能不斷推動農村醫療事業的發展和農民醫療健康水平的提高。”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聲聞提出了這樣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