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饅頭養活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但它也墨守成規,千年不變。近些年來雖然有所改觀,出現了一些新花樣,但是都如同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直到南方的重慶,一家別具風味的“繼萬鍋巴饅頭店”經過六年的市場檢驗,饅頭才終于有了新的做法和年青的吃法。
半饑餓的童年 對飲食情有獨鐘
彭繼萬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后的1962年,老家在重慶巴南區。家境貧寒,母親在家務農,父親在生產隊當了30年的會計,卻從來沒有給家里帶回一粒額外的糧食。繼萬的童年跟出生在那個年代的很多人相似,在半饑餓狀態中尋找新的食物。
放學回家,繼萬都要去割草喂豬喂牛,順便摘些野果子充饑。夏天頂著烈日上樹扒鳥窩,冬天踏著薄冰下田摸泥鰍;編鳥籠養野斑鳩,用家里的別針燒紅了做成魚勾,用縫被子的線當魚線,挖幾條蚯蚓就去家旁邊的水庫釣魚……一切能填肚子的東西,都對繼萬充滿了誘惑。院里有一臺沉重的石磨,每當黃豆收獲的季節,家里都要用石磨推豆花吃,繼萬總是自告奮勇要去推上幾圈。看著白花花的豆漿順著石磨流下來,繼萬的心里癢癢的。父親點豆花前,先給繼萬盛上一碗豆漿,雖然沒有加糖,但繼萬心里仍然感覺像蜜一樣甜。
小時候家里沒有什么糧食,吃得最多的就是麥羹。將小麥混著麥殼磨碎,再加水和成面,放到鍋里熬。5、6歲的時候,繼萬已經可以自己搭著凳子熬麥羹了。一次熬的時間稍微長了點,繼萬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麥香味,他嘗了嘗,果真比以前熬的都好吃。那股濃濃的麥香已經深深印入了他的腦海。
上初中的時候,鄉上下來一位農科技術人員,指導當地農民種蘑菇。繼萬對這位農科人員和他種出的蘑菇都充滿了好奇,一有時間就去看稀奇。看到這個半大小孩比來學習的大人還認真,農科人員很高興,順便也指點他幾句。繼萬學得很快,在他看來,書本上的知識遠沒有這些技術實用。幾個月后,繼萬親自播種的蘑菇成熟了,在農科人員簡陋的窩棚里,繼萬第一次嘗到了鮮香的蘑菇,第一次吃到了白面做的饅頭。
折翅了 但我依然要高飛
初中畢業后,繼萬沒能念高中,而是轉到了月華鄉的中心校。小時候經常干農活鍛煉出來的強健體魄,讓繼萬被當地體師學校培訓班的老師相中,開始了3年漫長的正規體育訓練。但因為年齡的原因,身體條件出眾的他沒能如愿考入體師學校,命運的大門一下子關得嚴嚴實實。繼萬迷茫了,三年的心血,卻依然沒能改變他的命運。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回家務農。每天扛著鋤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卻在煤油燈下低頭埋怨……頹廢的日子讓昔日活潑開朗的繼萬,生活在無邊無際的煎熬中,家里那一畝三分地,再怎么勞作,都無法彌補他心中的缺憾。
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半個月后,割了一大背牛草的繼萬高高興興的回來了,手里還捧著一只受傷的小麻雀。因為這只麻雀,繼萬開朗了很多,每天都會去捉好多蟲來喂它。父親就說:“繼萬啊,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過程,關上一扇門時,你會推開一扇窗。你現在的情況就像這只折翅的麻雀,但是你總有養好傷,展翅高飛的一天……”
父親短短的幾句話,讓繼萬本已是一潭死水的心底起了漣漪。回頭想想,這三年我也沒有白費啊,我強壯的體魄,堅韌的性格,不都是在這三年中積攢起來的嗎?我折翅了,但我依然要高飛!
在家呆了2年,家里的雞鴨豬牛都被繼萬養得肥肥壯壯,他要出去闖闖了。1983年,21歲的繼萬捏著家里給的300元錢,去了貴州印江思南縣收腸衣。晚上在小酒館和朋友喝酒時,旁邊桌的小地痞取笑繼萬的重慶話,還扔來煙頭挑釁,火冒三丈的繼萬三言兩語就要動手,嚇得那些小地痞屁滾尿流。
這次收腸衣沒有賺到錢,繼萬又打聽到甘肅茂文縣產大紅炮花椒,當地批發6元/斤,而在重慶可以賣到15元。于是帶上家里借的幾百塊錢上路了。但繼萬上了當,100多斤花椒全部被幾個甘肅人騙走了。繼萬餓著肚子坐著火車回到了重慶。
接著他又去洞庭湖地區收干魚,也因為運費高等原因,都沒有賺到錢,但是認識了不少朋友。一年后,繼萬跟著朋友學賣菜,在南坪等地的菜市場出入,同時自己也嘗試著做蘑菇,在當地水庫打魚賣……只要覺得能掙錢的事情,繼萬都要去嘗試,雖然一次次都碰得頭破血流,但更堅定了他做生意的念頭。
創業 萬水千山只等閑
1988年,繼萬貸款修了房,娶了媳婦,女兒也隨后出生了。還貸款要錢,養孩子要錢,怎么辦?繼萬感覺被逼上了梁山。這時有朋友告訴他,巴南區鹿角的醪糟很有名,推薦他去學。
1989年,繼萬和妻子帶著4個月大的女兒離開老家,徒步幾十里路,來到了離重慶城更近的南坪郊外養天窩,隨身帶著的有60元錢,還有幾十斤口糧和做醪糟的手藝。賒款租了三間土瓦房,一間做睡房,一間放5、6個大瓦缸發醪糟,一間堆著做湯圓面的糯米。
女兒還小,妻子脫不了身,醪糟生意就全靠繼萬一個人打理。每天5點起床,繼萬將頭一天就發好的醪糟連缸一起搬上左邊的挑子,右邊裝上壓好的湯圓面,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重慶的天還看不到一絲要亮的痕跡,繼萬就已趕了幾里路,他必須在7點前趕到南坪的公交車站,因為太晚了上班的人多起來,售票員就不讓上車。坐到渝中區的解放碑,繼萬的生意算是開始了。他把100多斤重的擔子往肩上一壓,忽閃忽閃的就喊開了:“醪糟……湯圓面……”這個時候,城里的人剛剛睜開惺忪的睡眼。繼萬開始在老重慶城那九開八閉的城門間穿梭……
為了吸引顧客買自己的醪糟,繼萬總是讓人們免費品嘗,有些挑剔的顧客總愛雞蛋里挑骨頭,找各種理由少付錢。這種時候,繼萬總是陪著笑臉,或多或少給自己挽回一些損失。買了醪糟少不了要買些湯圓面,一些麻煩的顧客要求第二天才付款,老實的繼萬就答應了。第二天絕大多數顧客還是主動來付錢了,因為繼萬做的湯圓面質量沒話說。
到了中午,繼萬隨便買2個饅頭喝點涼水,就過了。下午繼續叫賣,當天開始黑了的時候,繼萬的生意也接近尾聲了。他得抓緊時間趕公車,不然就只有走路回家,摸黑走夜路摔跤是很經常的事情。回家卸掉擔子,卻卸不掉一身的疲憊,繼萬還得挑上妻子泡好的糯米到幾里外的工廠加工。
一天晚上下雨路滑,回來的時候,繼萬感覺挑子特別沉,一不小心摔倒了,把加工好的湯圓面全部掉到了稀泥里。繼萬起身摸摸頭還在,胳膊什么的都還在,趕緊爬起來瘋一般的跑回家,重新擔上一袋糯米……
回家把加工好的湯圓面用東西壓好,繼萬開始吃晚飯,這時候已經快10點了。吃了飯發好醪糟,趕緊上床睡一會,因為半夜2、3點還得起來把壓好的湯圓面翻個面。醪糟一般3天發一次,幾個大缸輪流發,才不至于缺貨。
這是繼萬一生中最艱苦卓越的日子,每天只睡4個小時,卻要擔著100多斤的擔子走上一天。雖然每天只賺12塊錢,但在那個年代卻可以買100斤谷子,抵1個工人半個月的工資。繼萬在艱辛中品嘗著成功的喜悅,用血色的青春祭奠執著的夢想。
異地打拼 距成功總有一步之遙
一年多的“亡命”打拼,讓繼萬不但還清了修房子的貸款,手頭還有了些積蓄,他跟妻子商量,在中興路一個四川大姐的店面前,租了個小攤位賣醪糟和湯圓面,家也搬進了城。
曾經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告訴他,將干菜豆發水成青豆,能賺錢。從此繼萬就挑著在家發好的青豆到各個菜市場轉悠,7毛錢1斤的菜豆,發成青豆,繼萬賣到了1塊錢1斤。不到一年,市場上的青豆便隨處可見,價格降了下來。繼萬聽朋友說,四川的渠縣、達州等地方,還沒有青豆賣。繼萬就背了幾十斤菜豆,上了去達州的汽車,找到菜市場的朋友幫忙尋了個攤位,連夜泡起了菜豆。第二天他就在達州最大的朝陽農貿市場賣起了青豆,價格最高喊到了前所未有的3塊。賣了3天后,繼萬返回重慶,舉家搬遷達州,長途汽車頂上堆著全家的希望——3大麻袋500多斤菜豆。
賣了一年的菜豆,跟來的同行又將價格殺了下來,繼萬再次轉行,從四川甘孜阿壩運來青豌豆發水賣。
現在看來賣發水豆不太光明,但市場卻教給了繼萬生存的另一課,他也因此學會了生意。在市場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繼萬愛好健身,到了達州后,他便加入了當地最大的一個武術協會。天生一副練武好身板,再加從小鍛煉的基礎,老師非常喜歡他,和師兄弟們也關系密切。
因為生意上的摩擦,繼萬跟做鵪鶉蛋生意的三兄弟發生了矛盾,一天三兄弟中的老幺嫌繼萬的攤子擋了自己的路,掀翻了繼萬的豌豆簸箕。繼萬氣不過,一腳踢翻了他的鵪鶉蛋筐子,鵪鶉蛋散落一地。老幺掄起拳頭就向繼萬揮過來,繼萬低頭閃過再一拳打在他臉上,老幺仰面倒在了地上……其他兄弟聞訊趕來,老大抓起稱桿、老二拎了根棍子,向繼萬撲來……這時候早有人把消息傳到繼萬的武術老師那里,就在繼萬寡不敵眾之時,老師帶了眾多徒弟趕來增援……
創業是艱難的,艱辛的生活又給繼萬上了生動的一課。
小吃生意 黎明前的曙光
在達州的生意又做了幾年,青豌豆的生意也不好做了,繼萬決定再次改行。1996年臘月三十的晚上,鄰居來借板車。繼萬問他春節都不休息啊,鄰居說這正是生意最好的時候,繼萬便去幫忙,發現鄰居做的生意是蛋白涼粉。亮晶晶如果凍、似蛋白,來買的顧客跟搶似的。繼萬便向他拜師學藝,掌握了蛋白涼粉的手藝,而且按照承諾,離開達州回到了重慶。
在重慶解放碑八一路,繼萬的蛋白涼粉亮相不到一個小時就賣完了一大盆,賣了400塊錢。生意好得出奇,超出了繼萬的預料。因為時常有城管的“光顧”,繼萬考慮要找個門面來做這個生意。最后在兩路口的山城商場門口,找到一個2米見方的待租攤位。商場經理聽說繼萬要用這個月租金3000元的攤位來賣涼粉,驚訝得合不攏嘴……但繼萬心中有數,毫不猶豫地交了3月的租金。
第一天賣了兩盆涼粉,幾天后增加到五盆、六盆,一盆能賺100塊錢,下午三、四點賣完就收攤回家。三個月后,天涼了,繼萬擴展了攤位,增加了豆腐腦、酸辣粉和涼面……其中以酸辣粉最有特色。小時候第一次吃蘑菇時,蘑菇的鮮香給了繼萬以啟發,他用蘑菇熬的湯來煮粉,再配以自己調制的佐料,酸辣粉的味道美極了。每天來山城商場吃繼萬小吃的顧客都是里三層外三層,每天3000元的銷售額商場經理都感到驚奇,他們反過來感謝繼萬為山城商場增加了人氣。
饅頭生意 風聲水起
幾年后,兩路口商圈開始拆遷,居民逐漸搬遷,繼萬預感到生意又到了調整的時候了。2000年,達州一個朋友突然給繼萬打來電話,要他去學一個新項目:鍋巴饅頭。幾毛錢一個的饅頭有什么好學的,繼萬跟妻子商量后都覺得沒什么意思,但是朋友的電話三番五次地打來,繼萬就揣上1萬多塊錢和妻子去看一看。這確實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饅頭,而且朋友的生意也確實很好。繼萬和妻子一起學了2天,就匆匆忙忙回到了重慶。
托朋友在解放碑五一路拿到了一個門面,租金4000元。旁邊的門店開張都半個多月了,可繼萬的門面還沒有開業的跡象,訂做的設備也沒有到位。街道辦事處的主任見到繼萬便問他,準備做什么生意,怎么還不開業,每天可是100多塊的租金呀?繼萬不好意思的笑笑,賣饅頭。主任聽完嘴里一直念叨,這么好的門面糟蹋了……
又等了半個月,設備、人員逐漸到位,鍋巴饅頭店在千呼萬喚中終于開業了。獨特的烤鍋,別致的發酵箱,漢堡造型的饅頭,都足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開業當天,為了防止冷場,繼萬特別囑咐在兩路口賣酸辣粉的員工,一早就來捧場,每人必須要買上十個饅頭。情況卻出乎意料,員工們連接近門店的機會都沒有,蜂擁而至的人群將她們全都擠得遠遠的。雖然第一天沒有掌握好火候,烤出的饅頭不盡如人意,但已經足以滿足顧客的好奇心了。三個月后,因為饅頭店生意太好,兩路口山城商場的酸辣粉攤位在一片惋惜聲中暫時停了下來。
經過十多年商場的洗禮,彭繼萬的鋒芒收斂了,心氣平順了,他明白散兵游勇式的生意雖然有可能產生暴利,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始終不穩定,更不可能做大做強。他決定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將一個項目做精做好。鍋巴饅頭的熱銷讓他對這個項目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越來越向精細、新奇和功能性、便捷性、美味性發展。饅頭雖然是北方人的主食,但南方也很受歡迎,成為人們早餐中的佳品。而鍋巴饅頭因其新鮮、可口,獨特的口感,已經跳出了早餐的范疇,更合年青人,適合快節奏都市生活的人們。彭繼萬就決心將它做好做大做長久做成一個大事業。隨著制作設備和工藝的逐漸完善,繼萬按照食品衛生標準重新裝修了店面,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鍋巴饅頭生意日漸紅火。
如今,繼萬已經開了4家分店,做起了真正的大老板!
(責任編輯 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