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家庭也能“聚沙成塔”
文/劉恒
趙先生的理財經是在下崗后摸索出來的。趙先生今年56歲,大兒子已經結婚兩年了,小兒子還在讀大學。夫妻雙方均在8年前下崗,下崗后再就業。現在趙先生每月收入1500元,妻子每月能有1400元,小兒子還有兩年才能畢業。全家2900元的月收入維持日常開支后,每月能節余1000多元。趙先生想,小兒子后年就畢業了,剛踏進社會工資肯定不高,但用錢的地方卻不少,想要在這兩年里多存點錢給小兒子備用,家里的電視機還是很多年前買的,想在過年的時候買一臺新的電視機,還有就是想適當再購買份保險,畢竟年紀大了,買份保險還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賬本
家庭月收入2900元;每月節余1000元;存款2萬元2個月后到期;國債2萬元6個月后到期;股票基金5000元(定額定投);活期存款5000元。
理財計劃
趙先生說:“雖然現在的存款才5萬多元,但我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我把每個月省下的500元用來購買股票基金,現在已經有5000元了,相信能有不錯的收益,還有500元每個月定期存著,到過年的時候也夠買臺電視機。2萬元買了國債是我妻子的意思,說是國債風險低,比較穩定,還有2萬元的定期存款馬上就要到期了,準備拿一部分錢購買保險,計劃是購買分紅保險,剩余的錢還是拿來存定期。”
專家建議
很多低收入家庭認為“理財”是一種奢侈品,他們大多認為自己收入微薄,無“財”可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只要善于打理,低收入家庭也有可能“聚沙成塔”。針對趙先生家的實際情況,理財師建議:
1.要開源節流,積極攢錢。要獲取家庭的“第一桶金”,首先要減少固定開支,即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減少浪費,盡量壓縮購物、娛樂消費等項目的支出,保證每月能節余一部分錢。如果把生活費用控制在1200元內,這樣家庭節余有近1700元。同時,定時定額或按收入比例將剩余部分存入銀行,并養成長期存儲習慣。夫妻倆還可以在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搞點副業,增加家庭的收入。讀大學的兒子也應該明白父母生活的艱辛,用勤工儉學和拿獎學金的方式賺出自己的生活費,減輕學費負擔。
2.善買保險,提高保障。趙先生的家庭風險防范能力低,因此,更需要購買保險來提高家庭風險防范能力,轉移風險,從而達到擺脫困境的目的。趙先生一家比較理想的保險計劃是購買重大疾病健康險、意外傷害醫療險和住院費用醫療險套餐。
3.慎重投資,保本為主。對于趙先生這樣的投資者來說,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是一大問題。投資方面,考慮到趙先生目前的經濟狀況,應該選擇風險小、收益穩定的理財產品,如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國債都是很好的選擇。對于其家庭凈收入具體的配比關系,建議50%投資國債,40%投資貨幣市場基金,10%投資銀行儲蓄。
巧用信用卡 刷卡也打時間差
現在幾乎每張信用卡都有積分換禮活動,持卡人刷卡消費時都會形成一個消費積分,當積分達到一定數額時,可以按規定到銀行領取相應的獎品。如小王每次碰上AA制的同事聚會,就搶著拿自己的信用卡刷,再從同事那兒收現金,而自己的信用卡也平添了不少積分。積分攢到一定程度就兌換不少精美的禮品,這還不算完,禮品多了就拿到網上拍賣,最后獲得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據悉,已有個別持卡人利用其采購職位的便利,所有的公司采購都通過其個人信用卡進行,從而積攢了非常高的積分,獲得了積分兌換的大獎。
有季節性的商品在淡季和旺季的價格,一般相差很大,如空調淡季與旺季的價格最大可以相差25%,而淡季與旺季的時間差只有4個月(空調的淡季是冬季,旺季是春末夏初)。持卡人可以算一筆賬,4個月的貸款利息是6%,而淡季與旺季的價格差為25%,這樣在淡季貸款買空調就等于省了19%的費用,即使價格差沒有25%,只要這個差價高于6%都是省錢的。
在旅游方面同樣如此,特別是國外的旅游價格對季節的敏感很大,淡季與旺季的價格會有50%左右的差價,這樣即使你在6個月后還貸,利息不過9%。
(責任編輯 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