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糯米團和小菜,在農貿市場擺個服裝攤,實在是很多人看不上的小生意。但就憑這小本生意,兩位下崗大嫂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還干出了門道,干出了自信。
糯米團+小菜
孔嫂今年44歲,幾年前和丈夫雙雙下崗。現在孔嫂的“工作崗位”是每天早起賣糯米團,兼賣兩三樣小菜。南方人愛吃糯米,將熱騰騰的糯米鋪開,中間放一些白糖或辣蘿卜丁,再夾一根油條,裹緊,就做成了一個糯米團。售價為1元。孔嫂的“上班地點”選擇在某小學附近,這里同時是一個交叉路口。孔嫂的“左鄰右舍”均為賣小食品者,賣糯米團的就她一家。
孔嫂每天早上5點多起來,蒸20斤糯米,糯米是頭天就泡下的,然后用外裹棉被的大木桶裝著,放到自制的一個小推車上。小推車有2米多長,這就是她的工作領地。小推車上再放上兩三盆時令小菜,小菜也是頭天腌制好的。無論刮風下雨,7點以前,她都會到達自己的“上班地點”。由于長期在該處做生意,那個攤位一般沒人強占。曾經也出現過攤位被人擠,后丈夫出面調解此事,因都是本地人,都是做小生意,事情很快被擺平了。為此,丈夫很得意。他們的這個攤位已擺了5年了。
孔嫂的生意一般很好,賣到8點多學生上課,糯米就大致賣完了,接著賣小菜,直到中午收攤。一天下來,賣糯米團凈掙20元,賣小菜差不多也凈掙20元,一個月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開支,還可以給上高中的女兒存200元。
孔嫂說她做生意不太會大聲吆喝,但要想生意好,還是有竅門的。一是做生意的地點,賣小食品靠近學校較好;二是品種的選擇,專做一兩樣即可;三是盡量利用資源,賣早點也分工合作,因賣油條的多,所以她用的油條有選擇余地,一般先不用付錢,賣出多少再結算;四是賣的食品要做得干凈漂亮,如小菜,她都要花功夫摘洗,腌的時間也要把握;五是本人要收拾干凈,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孔嫂很滿意,同樣的小菜,她的總是賣得很好,
價錢也還行,一斤處理好的紅辣椒可以賣到5元一斤,腌菜賣到2元一斤。
租個服裝攤位
錢嫂今年46歲,是當地某賓館下崗職工,其丈夫為鐵路地勤職工,有一子在讀職高。如今,錢嫂在郊區的一個農貿市場租了一個12平米的攤位,主要賣童裝、內衣等低價服裝。房租是一年4800元,一次繳清。她用原單位買斷工齡的錢交了房租,然后找親戚借了2000元作為流動資金,開始“做生意”。
剛開始錢嫂每月進二到三次貨,每次進貨在千元左右。現在膽子大了,每次進三四千元的貨,還囤一點貨。錢嫂的進貨點已相對固定,價格比較優惠。她算了一筆賬,房租、電費、管理費,固定成本是每月600元。她每天早上帶上午餐7點出門開業,中午飯在附近的小吃攤上熱熱,晚飯由丈夫做。丈夫有時也到攤位上幫幫忙。現在,各方面理順了,平均每月能掙1500元左右。
錢嫂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還指點著小姐妹也租攤賣貨。她對“做生意”津津樂道:“雖然是小本生意,也還是要動腦筋。”一是要適銷對路。這里是個菜市場,消費者基本上是本地人,進些便宜、式樣好的童裝好賣,即使賠了也不會賠得太多;二是選好進貨渠道。供貨商最好相對固定,這樣價格上會有細微的優勢;三是要熱情周到。周圍商家都賣的差不多的貨,誰說話客氣就可能留住買家,而且買家大都是回頭客;四是要分析顧客的心理。價格并不是越低越好,有時,同樣的貨就得比別人賣得貴,才會有人買她的,而不買別人的。錢嫂說,這里講究的是個“巧”。
編輯點評:兩位大嫂,都40多歲了,又沒有多少文化,家底不厚,還有在讀書的孩子。大多下崗職工家庭都是如此。生活的路還很長,怎么辦?他們中的很多人克服了“面子”問題,干起了好多都是“外地人”干的活,如賣早點、擺地攤等小本生意。小本生意的門檻是很低的。一方面,國家一再出臺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下崗職工再就業;另一方面,擺個攤的固定成本也很低。“小攤攤”支起來了,但小本生意也不能“傻”做。比如,孔嫂總是把自己和小菜都收拾得干干凈凈;錢嫂在討價還價中用上了“心理學”等。這樣稍用點“小伎倆”,生意就好做了許多。只要多動動腦筋,在眾多同質競爭中就會小有收獲。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