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鵝前景好
養鵝具有投資低、耗糧少、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在農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已成為一個特色產業。鵝最大的特點是以食草為主,只需少量飼料,養鵝與養豬相比,同樣的飼料量,養鵝可得到3倍于豬的產量。從鵝體綜合利用現狀看,鵝全身都是寶,鵝蛋、鵝肉作為健康食品正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愛,價格也較高。鵝絨毛保暖性能好,是走俏的出口商品,每噸價達四五萬美元以上。鵝肥肝是國際上的暢銷商品,是當今世界上三大美味(鵝肥肝、松茸蘑和鱘魚籽)之一的高檔營養食品,還是人們夸富顯貴的高級肉禽中的佳肴。在活鵝體內培育的脂肪肝,比原肝重量增加十倍多,一般平均重量可達500克-1000克,其脂肪含量在一半以上,且絕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營養極其豐富。
冬季肉鵝快速育肥
冬季肉鵝利用快速育肥方法增重快,育肥期短,耗料少。經2個多月飼養,每只體重可達5.5-6.5公斤,商品合格率達98%以上,肉料比1∶3-3.2 ,其快速育肥方法如下:
一、飼養管理冬鵝應選擇健康、體重、收腹好,口、鼻、肛門干凈,精神活潑的鵝苗。冬鵝苗抗寒力差,可放入墊有軟草的籮筐內,筐面蓋上衣物等,注意留一小孔通氣,利用鵝苗自身發出的熱量保溫。室溫15℃以上時,1-5日齡的鵝苗白天可放在墊有軟草的圍欄中飼養,晚上放進筐內。5日齡后,可晝夜放在欄內飼養。發現聚集一角擠壓,叫聲尖而長,表示溫度過低;張口呼吸,飲水增加,叫聲高而短,表示溫度過高,都應及時增減墊草、覆蓋物和鵝苗數量以調節溫度。同時筐內、欄內要保持干燥,避免濕度增大,引起鵝苗發病。出殼1天后的鵝苗,要用切細的鮮嫩菜葉誘食,如多數爭食即行開食。先用小盆盛水,逐只將鵝苗頭壓下,調教飲水。再將菜葉分次勻撒到干凈草席或塑料布上,讓其采食。喂后放回筐內休息。每隔2小時喂1次。經1-2天后,能吃到七成飽,再撒喂用水浸過的米飯或碎米適量。從第三天起,改用料槽喂料,日喂4-5次,最后一次安排在晚上9時。5-10日齡,日喂6-8次,其中晚上喂2次,日糧中米飯占20%-30%,青飼料占70% -80%。11-20 日齡,飯粒逐漸改為碎米、米糠、紅薯顆粒,并可放牧食草,日喂6次,其中晚上喂2次。21-30 日齡,可適當增喂煮裂口的谷粒,并逐漸改喂濕谷。接近30日齡時可喂干谷粒、米糠、紅薯顆粒,日喂5次,并延長放牧時間(注意:為促進冬鵝苗骨骼的生長,防止軟腳病的發生,1-30日齡的整個喂料中都應添加2%-3%的骨粉、貝殼粉和0.3%的食鹽。)。冬鵝30日齡后至主翼羽出前,是長骨骼、長肌肉、長羽毛階段。在飼養上要以放牧為主,適當補充精料,讓冬鵝充分運動,提高活力。放牧要選擇草質好、數量多的地方,以保證冬鵝每天能吃到豐富鮮嫩的青料。每天還要補充糠麩、稻谷、玉米等,尤其是在冬鵝背部、腹部的絨毛開始脫落換新羽時,更要注意補料,否則引起換羽不一,影響生長發育。每天補喂3-5次。放牧趕群要慢慢趕,不可聚集成堆,以免互相擁擠踐踏。放牧時不可使冬鵝淋雨,進舍前最好讓冬鵝在水里運動一會,洗凈身上污物,在舍外休息與補料后才趕入舍內。
二、當冬鵝的主翼羽長出后,即可進行快速育肥,使冬鵝在短期內迅速長肉,沉積脂肪,經20-25 天的育肥即可上市。其育肥方式主要有兩種:
1、圈養育肥。用竹片、麻桿等作成圍欄,圍欄高度以能使冬鵝站立但不昂頭為宜(60厘米),每平方米容納3-4只。食槽和飲水器掛在欄外,圍欄留縫讓冬鵝采食飲水。按冬鵝的大小強弱分圈飼養。圈養時,要求圈舍安靜,避風保暖,限制活動,減少能量消耗。飼料要多樣化,精、青搭配,以番薯(煮熟)、米糠、玉米、秕谷、菜葉和其他糧食下腳料為主,另加6%的麩餅類、0.3 % -0.5 %的食鹽。精料磨細拌成濕料投喂,日喂3-5次,喂足料、水,任其飲食。
2、強制育肥。將番薯(煮熟)、玉米粉、米糠、麥麩、麥粉、菜籽餅粉和食鹽等混合搓捏成粗1-1.5 厘米、長6厘米的條狀飼料,填喂人用雙膝夾住鵝身,左手拇指和食指將嘴撐開,右手拿條狀飼料在水中浸一下,用食指把飼料捋下去。每次填3-4條,以后逐漸增加到5-6條甚至更多,每天填喂3-5次,保證供給飲水。
投資效益分析
活鵝的價格通常在每公斤15元左右,高時可達22元,低時也在10元上下,農民養1只肉用仔鵝可盈利20元左右。養1只鵝在青飼料充足的條件下,每只鵝需投資15元左右,6月齡體重可達3.5公斤以上,圈養的情況下不足4個月就可出欄,只是要多支出4-5元的飼料費。如按活鵝價格每公斤10元計,每只鵝純收入達20元以上。如養種鵝,隆昌白鵝每只鵝苗成本為5元左右,正常年景下飼養一只種鵝的純效益在70元左右。皖西白鵝每只鵝苗的成本在8元左右,加上拔絨的收入,飼養一只種鵝的純收入在70—100元左右。
(責任編輯 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