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用戶確定經濟功率因數的方案,實現對大用戶用電設備等各參數的統計,并對此類設備投資的分析,得到最經濟的功率因數值,以節省投資并提高設備出力。
關鍵詞:補償容量;因數值
1 概述
把電能從發電廠經過電網輸送給電力用戶,在升、降壓變壓器及線路中要產生有功功率損失和無功功率損失。如果有用戶處安裝一定容量的無補償裝置,以提高用戶的功率因數,那么通電網輸送的無功功率可減少,由此也減少了電網中的P和Q。
一個輸電系統中,如果電力用戶的負荷為P-JQ,當裝置無功補償容量QK后,則需要用負荷為P-J(Q-QK),那么,在輸送負荷的損失減小量為:有功功率損失的減少量=QK(2Q-QK)U2-R,無功功率損失的減少量=QK(2Q-QK)U2-X,其中R、X分別為為線路和變壓器的電阻和電抗值的總和數。
2 提高用戶功率因數主要優點
2.1減少電能損失,因為P=(P2/U2cos)R所以與功率因數的平方成反比例,因此如果用戶的功率因數從0.7提高到1,則功率損失可減少50%,從0.7提高到0.95,則功率損失可減少46%,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2.2可選用截面積較小的導線,因為I=P/3UCOS,所以,COS提高后電流數值會下降,這樣導線截面積可相應辣少,節省投資。
2.3可選用較小容量的變壓器,視在功率W=P/COS,功率因數提高后,W值相應下降,這樣就要選用較小容量的變壓器。
2.4減少電壓降,改善電壓質量,因為電壓降U=PR+QX,而且一般的電力系統的X/R值,Q減小后,可較大同度的減少電壓降,改善用戶的電壓質量,提高電壓合格率。
3 三種供電方式下的用戶經濟功率因數值的計算分析
3.1電廠10千伏直流配負荷,供電距離分別為3.4公里。假定有功負荷P=2000千瓦,選用LGJ-120型號線,得到功率因數值見下表所示。
這種供電方式的用戶,離電源點很近,經濟功率因數值較高,可少補償,充分利用發電機的無功出力。這種性質的負荷在整個電力系統中所占比重很小,由于環保,能源等要求,負荷附近的電廠將愈來愈少,負荷比重更將下降。
3.2經電廠升壓后一級降壓220千瓦,10千伏供電,距離變電所也是3,4,5公里,共24個大用戶選用LGJ-120型導線,送電距離為50公里,所得經濟功充因數值見下表所示。
從以上數值可以看出,在這種供電方式電力用戶經濟功率因數都有在0.95-0.99之間。
經電廠升壓二級降壓的用戶,條件與上述第二種供電方式相同,110千伏送電50公里,加上降壓至35千伏一級,其送電距離為10公里,LGB-185型導線二回,31500千伏35/10千伏變壓器二臺,綜合各種數據得出如下表所示。
這種供電方式下用戶經濟功率因數值較高,基本可以做到無功就地平衡,不影響系統無功功率。
通過三種不同供電方式的計算,可以看出第2,3種供電方式的用戶經濟功率因數都在0.95-0.99的范圍,這兩種方式是系統中普遍采用的供電方式。
4 提高用戶功率因數的效果分析與結論
以第2種供電方式為例進行計算,得出各種數據如下表所示。
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用戶功率因數從0.7補償到0.9,投資費和年運行費都是下降的,當功率因數從0.9提高到0.95時,投資費增加到6萬元,年運行費用減少到1.41萬元是合理的。功率因數為0.96時,年運行費用最低,即是經濟功率因數超過0.96時,由于電容器投資增大,年運行費用也相應上升,所以用戶功率因數,達到0.95-0.96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