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循環經濟的理論出發,在闡述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迫切性的基礎上,探討了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并對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環境;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是我國一個資源大省,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資源枯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環境惡化等問題,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矛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黑龍江省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的根本出路。
1 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人、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的線型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式直線生產流程的線性過程,意味著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就越大;而循環經濟與線性經濟是相對的,以物質為特征,實行\"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生產過程。
2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原則。要求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屬于輸入端方法。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滿足既定的生產或消費需求,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
產品的再利用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屬于過程性方法。在生產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標準尺寸進行設計,以便于更換部件而不必更換整個產品,同時鼓勵發展再制造產業;在生活中,鼓勵人們購買能夠重復使用的物品、飲料瓶和包裝物,目的就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
廢棄物資源化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屬于輸出端方法。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資源再循環在生產中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使生產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利用高科技,盡可能以知識投入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3 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迫切性
資源逐步枯竭,資源型城市面臨生存危機
黑龍江省是我國一個資源大省,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資源型的城市,如石油城市大慶;森林城市伊春;煤炭城市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等,資源型城市的種類、數量在全國都居于前列。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些資源型城市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資源枯竭問題,使黑龍江這樣一個資源大省陷入資源枯竭的困境。
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黑龍江省資源型市的土地面積、總人口、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占全省的40.3%、25.7%、43.6%和26%;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70%;煤、木、油原字號產品產值與延伸加工產值之比為1:0.69,而全國是1:2.84,黑龍江省的加工程度不到全國的1/4,屬于典型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
廢棄物缺乏有效處理,生態日趨環境惡化
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2004年黑龍江省環境公報顯示,全省仍處于嚴重的環境污染狀態。
水污染問題尤為嚴重,河流和湖庫普遍受到污染,除嫩江、烏蘇里江總體水質狀況較好外,松花江干流、牡丹江等水系總體水質狀況較差。鏡泊湖、五大連池等污染物超標,水質最差的是鏡泊湖,各水期的使用功能均不能保證。
據黑龍江省11個地級市的地表水監測結果顯示,2004年各個水期中,多數附近地表水的水質達不到使用功能要求,其中雞西、鶴崗、雙鴨山市3個城市附近地面水的水質全年各水期均達不到使用功能。由于目前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只能處理生活污水總量的10%,隨著生活污水的增加,污染仍有可能繼續加大。
同時,2004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162.63萬噸,比上年增加65.17萬噸,其中主要為煤矸石占43.93%,粉煤灰占26.55 %。四個煤城總塌陷面積達530平方公里,全省煤炭開采產生的煤矸石已達2億多噸,每年向大氣排放的甲烷量約為3億立方米。
4 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認識約束
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與緊迫性認識不足,一些地方與部門比較重視和強調經濟增長,存在短期行為,忽視人與自然生態的相互協調,對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深遠意義認識不足。
機制約束
循環經濟的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市場行為不規范,稅收、價格等體系尚不健全,市場準入機制不明確,宏觀指導不利,阻礙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政策約束
政策體系有待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特別是挾持和促進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有待強化。
規模約束
目前循環經濟主要在企業內部進行,還沒有在園區和區域廣泛開展,規模較小,缺乏科學合理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和布局。
技術約束
發展循環經濟、廢物利用、清潔生產等系統化、無害化技術研發不夠,投入不足,先進技術尚未得到普遍推廣。尤其是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技術不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
5 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轉換觀念,充分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黑龍江省政府、企業界、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區居民等社會方方面面,都應當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并自覺加人到推動循環經濟的行列中來。發展循環經濟只有全社會高度重視,樹立循環經濟的新理念,自覺實踐,才能比較順利地推行。
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制作用,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有了法律法規對循環經濟加以規范,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循環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是黑龍江省政府必須承擔的緊迫課題;同時黑龍江省要與時俱進地研究并制定適應新形勢的政策體系,如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政策,引導企業注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環境的保護,促進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技術是循環經濟得以實行的載體。\"綠色技術\"體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我國企業目前在綠色技術方面普遍欠缺,為了推行循環經濟,黑龍江省應加大對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的研發,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以便能夠幫助企業掌握技術,為循環經濟的推行提供強大、持續的技術支撐。
大力提倡綠色消費,樹立可持續消費觀。綠色消費包括了非常寬泛的內容,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對生存環境、物種的保護等。它具體有三層含義:(1)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2)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理,避免造成環境污染;(3)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在黑龍江省自然資源日趨短缺,生態環境承載力減弱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現有粗放型增長模式,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破壞黑龍江省的生態環境,進而影響并制約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確保經濟的發展、環境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必須改變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努力降低資源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參考文獻
[1] 喬榛.發展循環經濟:黑龍江省走出資源困境的有效途徑[A].2005年發展循環經濟研討會論文集[C].2005.
[2] 李玲等.大力發展黑龍江省循環經濟[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5.
[3] 許承森等.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條件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