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松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珍貴樹種,為確保紅松天然林在存量保護的基礎上,促進紅松林的增量發展,我們應在發展紅松用材林的同時,保護和培育好以出產松籽為主產品的紅松籽經濟林,將其形成新興產業,這不僅可以為小興安嶺林區培育紅松種苗奠定堅實基礎。本文旨在積極探索紅松籽經濟培育技術,促進紅松籽經濟林在小興安嶺林區進行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紅松子;培育
1 紅松籽林的栽培技術
木材與松籽兼營林的培育技術。培育高大干材與要取得大量松籽成了較尖稅的矛盾。木材與松籽兼營的雙向培育就是要利用這一矛盾,正確處理好這一矛盾。木材與松籽兼營林對象的確立。廣義而言,紅松人工林早期結實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尤其是那些已伐去林分上層闊葉樹的紅松純林都存在早期結實現象,所不同的只是結實株率大小、種子產量多少而已。當然,陽坡、半陽坡早期結實更為嚴重。由于早期結實,引來人們折頂枝采松塔,又促進早期分杈,更進一步促進結實。因此,雙向培育的紅松林選擇的條件是:陽坡、半陽坡的紅松純林;結實株率已達30%以上,或早期分杈率已大于40%的林分。上層有闊葉樹庇蔭,闊葉樹郁閉度在0.3以上的復層闊葉紅松林和人天混是培育紅松高大干材的優良林分,不宜選做雙向培育,應繼續培育優質用材林。陰坡、半陰坡的紅松林,有利于形成高大干材而不利于松籽豐產,也應作為用材林;用材與結籽目標樹的劃分。對于已經劃為雙向培育的紅松人工林,必須進一步調查。凡是已經早期分杈、早期結實且產量又高的立木應做出突出標記,統一編號,進行登記建檔,作為結籽樹來經營。而那些沒有結實或結實很少、依然單一樹干的立木仍作為用材樹進行培育,盡量使其晚結實晚分杈,盡可能地形成較為高大的干材。
2 促進松籽豐產的技術。
一是疏伐。疏伐是指群體中個體數量的減少。在疏伐過程中,既要使保留者有更大的營養空間,保留木力求分布均勻,以促進單珠生長發育健壯有利于結實;又要注意到每公頃應保留足夠數量的林木,兼顧用材林的生長;因此,在松籽經濟林間伐時,要把握好用材林經營密度和郁閉度等技術性指標。松籽豐產的最佳郁閉度是0.8-0.9,間伐后的郁閉度不低于0.7,適宜密度:林齡20年以下不少于2000株/hm2,20-30年為1200-1300株/hm2,31-40年為900-1000株/hm2,41-50年為600-700株/hm2。每3-5年疏一次,逐漸疏開。疏伐方法:首先確定好伐除木和永久保留木。伐除木是指那些生長弱小,有嚴重病蟲災害,樹冠稀少、窄小的立木,以及經多年觀察不結球果或很少結球果的樹木。永久保留木是那些生長旺盛、樹冠圓而大、枝條茂密的樹木和經多年觀察結實量多的樹木。
二是修剪。修剪指對每一株樹木的枝條進行疏剪與調整,讓每一株樹的結構更為合理,更有利于光合作用和結實。紅松早期分杈有利于早結實,分杈多有利于松籽豐產。對于以生產松籽為主要目的的紅松經濟林,可采用在適當高度摘除頂芽、促進頂芽下方的第一輪生長的方法,形成3-4個主枝,培育成多干型(四平頭),有利于樹體矮化和豐產,并方便管理和采種。一般在1.5-3.0m時去頂芽,宜隔3年再摘一次,每次留2-3個主枝,修剪2-3次,形成多主干多頂芽的高產矮化樹形。對于既要干材又要結實的所謂雙向培育,不易采取多主干整形修剪法,應盡量培育主干,待自然分杈后結實。以干材為主,以產籽為輔。
三是施肥。紅松結實需消耗大量養分,適量施肥有利于營養積累形成新的花芽,促進生產,如對土壤貧瘠的立地施肥效果更加明顯。采用樹行間開溝施肥,每株樹施入尿素1㎏,過磷酸鈣1.5kg,草木灰0.75kg,可使10%-20%的樹木連年結實,松籽千粒重增加11%。對于林下植被茂盛、土壤肥沃的立地,可以不施肥,而借助森林植物自養循環,實現土地肥力平衡。
3紅松籽林的生產管理
利用低產紅松人工用材林改造松籽林。對于樹干低矮,多次多級分權,樹冠很大,立地又多于陽向或半陽向,因立地不良,或遭松梢象甲嚴重危害的紅松人工林,這些林分已難以培育成紅松用材林,將其改造成紅松松籽專營林是適合的,只要稍加經營就能很快形成生產力。改造方法:按照樹齡,參考用材林經營密度表,來確定合理密度。或者按標準木樹冠大小,來確定每公頃應留株數,經營密度為0.8-0.9。例如,標準木平均冠面積為9m2,每公頃1.0經營密度為1100株,0.8的密度為888株;人工清理林內雜樹,保持要內清潔;人工整枝修剪,將樹冠以下的枯死枝、瀕死枝和多余的活枝修去,增加林內通風。將枝冠內過密枝疏去,保留2-4個主干,每主干上培養3-5個主枝,形成結果部位。加強管護,促進豐產:對已改造小班,要建立檔案,標明每公頃株數與經營措施,設置標牌,納入經濟林管理;實施合同承包或委托經營,禁止私自入林亂采松籽,保護結實母樹樹冠完好;加強病防,尤其是防治松梢象甲和松梢螟危害新梢而造成減產。
高接換頭改培紅松松籽林。改培對象。選擇交通方便和村屯附近陽坡、半陽坡的紅松幼林及高度在1-1.5m的林分。這樣的林分培育用材林前途不佳,不如及早改培成松籽林,使其早結實、多結實,實現豐產栽培。換頭改造的技術。利用高接方法使長到足夠高度的砧木換頭是園藝界最常用的方法。其操作方法是:選擇高產優質樹做采穗母樹。從31-40年已結實的紅松人工林中,選擇高產優質樹做采穗母樹。從31-40上旬從采穗母樹的樹冠上部剪取側頂枝,沙藏在陰涼處或苗木窖內,保持新鮮備用,一株母樹上一次采穗不可過多,以免影響母樹的結實和健康;于5月上、中旬,大氣溫度在12-15℃、紅松砧木新葉生長旺盛時進行嫁接。此時為嫁接適期,嫁接成活率可達80%以上;在作為砧木的紅松或樟子松造林地上對幼樹高接換頭,嫁接部位在前一年生新梢的上部,用髓心形成層貼接法。綁扎物用塑料布條,嫁接方位以南、東、西為好,北面成活率低。寒冷地區入冬前如新接的枝條木質化不良,要包紙防寒、防干枯;嫁接后的第二年春,剪去已成活的砧木頂芽和上部一輪側枝,讓接穗充分生長,同時解除綁扎物;如一株砧木上部分杈有多個主枝,可同時嫁接全面換頭;經過3-4年,待接穗已形成樹冠,要摘除頂芽以促進分杈、擴大樹冠,同時將砧木上的輪枝修去。
培育嫁接苗營建高產松籽林。 無性系優苗的培育。從一株優良母樹上采得的接穗,通過嫁接扦插等無性系列手段培養成的一批苗木,統稱一個無性系。在一個無性系內各個個體之間的遺傳性是一致的,與采穗母樹是相同的。無性系列苗木能完好地繼承親本的豐產特性,使林分整體具有高的豐產水平。 砧木苗的培育。用來嫁接紅松的砧木可用紅松,也可用樟子松,甚至還可用其他種類的松。用紅松做砧木來嫁接紅松稱做\"本砧\"嫁接,它具有親和力高、性能可靠、壽命長等優點;用樟子松或其他松類做砧木嫁接紅松稱做\"異砧\"嫁接,優點是能增加紅松的抗逆性,擴大適應性,能加速生長、提早結果。但也有缺點,如親合力不良,出現大頭小腳或大腳的現象,也有的會影響壽命與產量。在苗圃中培育嫁接苗,一般是用S2-2的紅松或S2-1的樟子松較為理想,根系大,苗木粗壯,嫁接后成活率高。嫁接后再培育2年作為上山苗;接穗的采集與保存。此方法與換頭改造技術基本相同;嫁接及接后管理。砧木的選擇:培育紅松松籽專營林的苗木,可采用本砧嫁接或異砧嫁接。異砧嫁接一般不會改變紅松的特性,不會引起松籽變小、變劣。采用樟子松做砧木嫁接紅松已是成功的經驗,所要注意的是樟子松雖抗旱,但抗鼠害能力差。尋找一種既有抗旱性、速生性、防鼠能力又強的砧木正在研究之中。砧木的年齡:紅松做砧木不應小于S2-2,樟子不小于S2-1,高度宜在40-60cm。如果能培育成S2-3的紅松或S2-2的樟子松大苗作為砧木更為理想。培育的方法應采取大壟移植(換床),密度為每延長米壟面栽5株,這樣有利于根系發展,也有利于嫁接及管理。也可采用先將砧木上山定植,等緩苗成活后再行嫁接,稱為坐地苗嫁接,這種方法無論是成活率還是接后生長都比苗圃嫁接苗后上山有利,不足之處是管理較費工。嫁接:嫁接時間是春季5月上旬,此時砧木復蘇、樹液開始流動有利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