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耕地保護逐漸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一些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耕地保護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研究。本文重點對耕地保護下的驅動力進行了重點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耕地保護;驅動力;理論
1 驅動力概述
驅動力是指對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的自然和社會因素。自然驅動力包括氣候、土壤、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社會驅動力包括人口變化、技術發展、經濟增長、政治經濟政策,貧富狀況以及價值取向。而土地利用變化主要是由人類社會活動造成的,因而分析土地利用的社會驅動力更為重要。
驅動力對土地利用變化的作用方式多種多樣,有正向促進作用的,也有逆向阻礙作用的。不同的驅動力對耕地資源產生不同的作用。有些驅動力使耕地處于良性狀態一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高以及生態環境改善;而有些驅動力使耕地數量急劇減少,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為了區分驅動力不同的類型,把促使耕地不可持續利用的驅動力稱為推力,促使耕地可持續利用的驅動力稱為拉力。推力和拉力方向相反,大小由作用力對耕地資源變化產生的影響強度決定。推力主要由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經濟利益驅動等因素組成;拉力主要由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因素組成。不同因素對耕地資源變化產生不同的作用力,各個因素最終產生的合力決定耕地資源變化的趨勢。
2 推力分析
2.1 人口增長
土地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人類是這個系統的參與者,作為參與者,就需要一定面積的土地作為生存空間。而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利用的矛盾不僅表現為人均擁有各類土地資源數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人口增加帶來耕地資源數量快速減少、質量退化和其他與土地資源有關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
我國人口增長不僅表現為人口數量大,而且分布不均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大量的農民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同時人均耕地少,很難提高生產效率,增收難度大。人口分布不均勻不僅呈現農村和城市的巨大差異,還明顯呈現出由西向東階梯狀增加。東部和中部地區人口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高于西部地區水平。東部地區人均耕地資源明顯少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不同人口密度表現出不同的人地關系矛盾,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表現為人口增加帶來人均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的占有量減少,在西部地區表現為人口增加所引發的生態環境惡化的加劇。
2.2 經濟發展驅動
經濟發展是耕地數量變化的最主要的驅動力之一,特別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地區顯得尤為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必將增加,新增建設用地隨之擴大,耕地的占用量必然要增加。
通過對GDP、建設用地和耕地面積減少程度的高相關性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是采取一種不可持續發展模式,即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過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對我國的耕地造成沉重的壓力,這種發展模式是低效率的,是違背土地可持續利用原則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不斷升級,經濟增長方式必然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發展對耕地資源的威脅壓力將逐步減小,直到對耕地資源的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2.3經濟利益驅動
由于比較經濟利益低下,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和農地非農化是耕地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種植業的比較利益低,在現行的經濟體制下,耕地用于種植業的經濟收益明顯低于其它產業。農業結構調整不僅使耕地的數量減少,還使耕地質量下降和耕地環境退化。隨著農業結構調整面積的不斷擴大,化肥、農藥、地膜的用量也隨之增加,對土壤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城市工業用地效益是農地利用效益的10倍以上,商業用地是耕地利用效益的20倍以上;而且在投資決策上,耕地轉變為非農用途后有強大的增值效應。于是,地方政府與農戶都有將耕地非農化的沖動。從某種程度上看,改革開放以來耕地逐年大幅度減少就是這種沖動的現實化。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利益驅動成了人口增加、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以外推動耕地變化的主要力量。
3 拉力分析
3.1 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始終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關系社會和政治穩定,糧食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載體,是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的一個主要途徑,保持足夠數量的耕地,穩定糧食產量,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對中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不僅是耕地數量的保護,即“占一補一”,實現耕地保有量不變。還應注重耕地質量的平衡。忽視耕地質量,建設用地多占用城鎮周邊肥沃的優質農田,補充邊遠的質量差的農田,造成耕地的隱形流失,在耕地數量上顯示不出來,在形式上湊足了農田面積,但實際上難以維持生產力總量的平衡。一般而言,3倍新開墾的農田相當1倍占用的優質農田,在生產能力總量上可能基本相當,但對于農田的存在形式和立地條件,以及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方面,質量差的農田遠遠不及優質農田,對這兩種類型的農田,投入相同的物化勞動和活化勞動,他們的邊際效益是不一樣的,因此,對于新開墾的農田,只有經過“熟化”,具備和優質農田等同的質量以后,才能真正達到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國家耕地調控的宏觀目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耕地供給和需求矛盾不一樣,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會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不同區域后備資源豐歉各異,表現為耕地存量調控彈性不同。
3.2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狀況能持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社會經濟發展不受或少受來自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約與威脅的狀況。生態安全不僅包括自身生態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結構未受破壞,還包括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安全,即生態提供的服務能夠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生態系統所能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是生態安全的顯著特征。當一個生態系統的數量和質量出現“異常”時,表明生態系統處于不安全狀態。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環境處于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經濟增長不足和經濟增長方式不當是挑戰生態安全,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欠發達地區的生態問題主要是由經濟發展不足造成的,如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的生存壓力迫使人們進行毀林造地、圍湖墾田等掠奪式開發,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現象非常嚴重。同時,制度的缺陷和技術的落后繼續造成資源的低效利用。發達地區的環境惡化是因經濟增長方式不當引發的,如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的不斷擴張,大量占用和消耗耕地資源。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把環境成本外部化,不考慮資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態服務價值,是造成耕地資源浪費、短缺和環境嚴重污染的根源所在。
維護生態安全,首先應從經濟發展入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耕地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耕地資源的短缺,將會制約經濟的增長。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一種以高投入、高消耗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不僅占用大量的耕地資源,而且也造成了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并且制約經濟可持續增長。因此,我國經濟增長必須建立在耕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提高產業效率和質量。其次,增加對土地的投入和合理的利用。對土地利用采取“用養結合”,保持和不斷提高耕地的生產能力,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增加扶持力度,建立適合當地的生態型土地利用模式,以利于生態系統的改善,如退耕還林還草等。在一些地區,植樹造林種草等生態建設活動不僅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錢忠好,中國農地保護政策的理性反思,中國土地科學,2003.
[2] 吳次芳土地資源安全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氣象出版社,2004.
[3] 劉品,錫山市土地利用變化的社會驅動力分析,土壤,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