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成因與特征,認為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校園建設的突出隱患,并提出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多元處置機制。
關鍵詞:群體性突發事件;校園建設;多元處置機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變遷的不斷加劇,我國高校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各類突發群體事件時有發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趨勢。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高校的穩定與健康和諧發展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問題。
1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成因與特征
高校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就其發生的直接原因來看,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因學生自身利益未滿足或學校管理不當而引發的利益型突發事件;二是因學習壓力、師生矛盾及教學管理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引起學生意見而造成的教學型突發事件;三是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由于某些無法預測的原因而發生的安全型突發事件;四是因社會現實問題影響到高校而發生的政治型突發事件。
2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校園建設的突出隱患
當前,高校的發展總體上是和諧的,特別是黨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提出后,建設和諧校園的思想逐漸成為廣大師生的共識。但高校不和諧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就是和諧校園建設的突出隱患,而高校師生對突發事件的應對缺乏自覺性,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和安全隱患。
普遍缺乏政治安全意識,缺少對突發事件的警覺性和政治敏感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加強,高校與社會的政治形勢穩定,使不少人產生了太平無事的意識。客觀地說,受社會政治氣候的影響,全國范圍的政治性群體突發事件在近期內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這并不意味著局部范圍內不會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與學生的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情如果處理不當,照樣會引發矛盾。當前,需要引起警惕的首先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此外,校園的安全絕不僅僅是指政治安全,還有衛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心理安全等,甚至學生之間的打架、學生的心理壓力等,若處理不當,輕則引發個體性突發事件,引起學生和家長的不滿,重則引發政治性的群體突發事件。
普遍缺乏安全防范與危機管理的技能,缺乏對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經驗。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學潮已經過去了近20年,當年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大部分已經退休。目前在職的教師、干部包括學校和院系的領導大都是80年代之后畢業的,雖然有些人經歷過這場政治風波,但當時有的是學生,有的初出茅廬,基本上沒有對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經驗,更談不上具備安全防范與危機管理的意識和技能。一有風吹草動,要么驚慌失措,沒有清醒的應對措施;要么草木皆兵,高度緊張。而更為可悲的是,根本就不把學生的事當一回事,不把學生的利益放在心上。一旦學生與校園內某些既得利益者或學校周邊的人發生矛盾,學校管理方面常常處理偏心,而這種不公平往往是校園突發事件的導火線,是影響和諧校園建設的隱患之一。
3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多元處置機制
加強危機管理,增強人本意識。要通過分層次的宣傳教育和有針對性的培訓,增強高校師生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識,培養和提高高校教師、干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處理高校的群體性突發事件要冷靜觀察、理性對待、區別處理。對大學生而言,要重在引導他們克服心理危機和急躁情緒,降低對危機的害怕程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平衡能力。而對教師、干部而言,則要強化他們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意識。要確立三種基本理念,一是和平年代事關群眾生命安全的事就是頭號政治,就是頭等大事;二是學校里學生發生的事都是大事,必須高度重視;三是處理與學生有關的事必須認真負責,慎之又慎。
營造愛心環境,構建和諧氛圍。建設和諧校園,并不意味著學校里沒有矛盾,而在于矛盾的化解與協調。事實上,社會矛盾在任何地方、任何單位都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有人過問,有人關心,有人去管,實質是塑造和諧的愛心環境。因此,要提倡領導和教師干部深入班級、宿舍,和學生交朋友,積極開展和諧班級、友愛宿舍的創建活動,大力開展朋輩心理咨詢,努力化解同學中的人際矛盾,創造團結友愛的愛心環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學校老師干部和同學的一片愛心。
建立預警機制,開展預測預報。突發事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有其可以把握的脈絡和規律。如果能科學把握這些規律,就能進行主動的、科學的預防和預警。而如何掌握并遵循這些規律,正是高校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真本領、硬工夫。這就需要平時注意積累,善于發現傾向性、苗頭性的因素,鍛煉見微知著的能力,真正做到未雨綢繆,始終保持一種清醒、一份警覺,把不穩定因素盡可能消除在萌芽狀態。因此,建立和諧校園的預警預測機制,開展預測預報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必要措施。建立預警預測機制主要應把握好四個環節:一是要注意觀察學生平時的情緒變化,防止積怨情緒的產生,尤其是事關學生利益的改革措施出臺,一定要及時通報,公開透明,聽取學生意見。對學生特別關注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盡快采取措施解決,即便暫時不能解決的,也要向學生認真解釋。二是要注意抓好關鍵環節。比如,最容易出問題,又容易引起學生情緒激動的場合一定要有防范措施,要有敢負責任的黨員教師干部在場。這意味著學生有了依靠,有了主心骨;再比如,學生實習,安全問題必須反復提醒,切不可麻痹大意;還有預警期也是個關鍵環節,如學生碰到問題向學校管理方尋求心靈救援或問題解決,而心靈救援未獲得或問題解決受挫往往就是事件發生的預警期,此時特別應引起注意。三是在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的前后要注意一些關鍵人物如學生干部和青年教師的情緒變化與表現,要特別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們分清是非,站穩立場,積極配合組織做好工作。四是要明確責任,落實防范措施,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責任落實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妥善應對事件,做好善后事宜。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后,最基本的處理原則就是化解矛盾,控制局面。事件一發生,相關單位和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向主管領導報告,有關領導和管理人員要及時趕到現場,確認突發事件的性質和起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控制事態發展。對因學生的切身利益或學校管理方處理問題不當引發的沖突,要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在穩定人心后對學生曉之以理,講清政策,交心亮底,獲得學生的諒解,再進行公平處理。而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預測的因素引發的災難性事件,則應配合有關方面做好搶險工作和善后工作,做好其他同學和家長的工作,力爭把學生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還要主動與有關方面溝通,配合媒體發布信息,澄清事實,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種負面影響。鑒于某些突發事件的發生對大學生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應加強團體心理輔導與個人的心理咨詢,減輕學生的心理震蕩,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與壓力,避免引起緊張和騷亂。同時,要著眼于長遠,增強師生對突發事件的免疫功能,從源頭上鏟除同類事件重新發生的土壤,確保學校的平安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