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們互相交流、進行思維活動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幼兒時期是學習語言、儲備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期。
關鍵詞:語言;思維
日常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與他人交往,才能促進其自身語言能力的發展。然而,小班幼兒往往因怯于與他人交往而阻礙了其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創設一種寬松豐富的語言環境,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豐富幼兒詞匯,幫助他們積累運用語言的技能,從而使他們樂意與他人交往,并在不斷交往中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
1 學會認真地傾聽--學習與他人交往的前提
與他人交往必須先學會認真傾聽,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語言的形式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才能掌握一定量的新詞,掌握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但是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的興趣常常是不穩定的,注意力容易轉移也容易分散,能做到安靜傾聽的時間太短。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在聽他們最感興趣的故事和兒歌時,傾聽的時間會相對持久一些。于是我便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兒歌、故事幫助幼兒集中精神傾聽,并力求做到三個“恰到好處”。
第一,選材“恰到好處”。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選擇的內容一定要有生動的且多重復的語言,有趣的情節,能說明一個簡單的、幼兒能聽懂的道理。同時,在選材上還要做到內容長短適宜,因為如果時間過于長了,他們就會感到疲勞,一旦接受的信息量超過了承受力,即使再生動、有趣的內容也會讓他們堅持不下去。
第二,教師自身語言“恰到好處”。在為幼兒講述的過程中,不需要我們講得多么精彩紛呈,而只要讓語言簡單、明了,富有童趣。材料中個別過深的詞匯,我們也可以隨機改成淺顯、生動的詞匯。在語氣語調上不要過于普通尋常,而應掌握好抑揚頓挫,也要避免成人化的口吻,要多用夸張的表情、動作等一些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第三,數量“恰到好處”。幼兒雖然很喜歡聽故事、兒歌,但是一天之中或是一周之內講得太多了,他們在“傾聽”的質量上就會下降好多,也許他們只能記住最后一個故事或是兒歌中的某一句。所以,在數量上毋需太多,而要“恰到好處”,一天一個故事或是兩三天講同一個故事,念同一首兒歌。這樣,幼兒不但興趣不會減少,而且還會加深對新詞的記憶。
運用這些方式幫助幼兒集中精神傾聽的另一個好處是能豐富幼兒詞匯量。在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兒歌、故事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幼兒很會模仿作品里的生動語言,幼兒的詞匯積累多了,就會自然地運用到與他人的交往當中。比如,初春時節,我帶幼兒去戶外觀察,我問幼兒:“你們看小草有什么變化?幼兒回答:”綠油油的。“我又問:”那冬天又是什么樣呢?“幼兒答:”光禿禿的。“這是故事《小柳樹和小棗樹》中多次重復的詞語,幼兒記住了,而且自然地把它們運用到了語言交流當中。可見,傾聽是小班幼兒與他人交往的重要前提,對幼兒語言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2 創設寬松的語言環境--產生與他人交往的動機
《綱要》明確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也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和其他成人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從創設寬松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入手,調動幼兒的內在動因,讓幼兒敢說、想說、愛說,樂于與他人交往。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讓他們開口說話已經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了,更別談讓他們主動快樂地與他人交往。上學期,幼兒剛入小班,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我們每天早晨都有一個小欄目--”小小播音員“,幼兒可以把自己在幼兒園或回家的路上或其他地方看到的、聽到的新聞講給大家聽,同時我們也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但是有些幼兒可能是怕自己講錯了,或是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有點害羞和膽怯,不敢發言。這時我們沒有著急,更沒有強迫他們,而是接納幼兒說的每一句話,哪怕是他們在重復別人說過的,也給予鼓勵和贊美,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讓他們能在眾人面前大膽地表達、交往。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的話多了,相互之間的交流也多了。這學期,在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我要求幼兒在每天的晨間談話中,不但要大膽發言,還要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小朋友聽。有一次,在”小小播音員“欄目活動中,方子悅說:”我媽媽告訴我,有一個小朋友放學時不回家,偷偷地爬進動物園,來到鱷魚池邊,一不小心被鱷魚吃掉了。“我問:”你媽媽是怎么知道的?“子悅答:”媽媽經常看報紙的。“我又問:”那你為什么把這條新聞播給小朋友聽?“她說:”我想讓小朋友知道,去動物園的時候很危險,要注意安全。“在這次談話中,我始終以輕松的語氣和她一問一答,讓她覺得我們只是在聊天,很簡單,不用緊張。這樣談話的結果不僅對幼兒掌握詞匯和發展口語能力有積極的作用,還會促進幼兒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
戶外活動時,我也善于抓住機會利用寬松的環境豐富幼兒的詞匯。如散步時,我主動向幼兒介紹了一下看到的自然景象,我說:”看這花,多鮮艷。“不久,我們班的家長帶來了兩盆菊花,一盆黃色的,一盆粉色的,孩子們馬上圍著菊花興奮地討論開了:”哇,這花真鮮艷!“就這樣,”鮮艷“這個新詞立刻鮮明、形象地呈現在了幼兒心中。
寬松的環境很重要,但是它需要教師通過努力創造出來,只要為幼兒創設了這種環境,就等于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廣闊的天空,使他們不必有壓力就可以暢所欲言、大膽表達。
3 學會與他人交往--促進語言能力發展的必要途徑
幼兒期,尤其是小班幼兒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還較差,具體表現在不善于主動地與人交談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態度,也不善于根據不同情景運用恰當的詞、句向對方作出應答,解決矛盾,如不會用語言向同伴發出邀請等。為了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多種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3.1 開展跨年齡段相互交往活動。
例如:開展每周一次的”大帶小“手拉手活動。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這種交往方式是一種模仿學習的過程,他們可以向”哥哥姐姐“們提出自己的問題、請求或幫助,學習別人的交往方式,模仿”哥哥姐姐”的語言和行為,使孩子的語言交往能力在無形中提高。
3.2 自由交談。
談話是幼兒在一定范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一種語言活動。經常開展談話活動能較好地促進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發展,自由交談令幼兒講話無拘無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間、時間、人物的限制,所以小班幼兒特別適合這種談話方法。在課間,我經常向幼兒提出話題,讓幼兒自由交談。如笑著問孩子:你最喜歡看什么動畫片?你的好朋友是誰?雙休日爸爸媽媽帶你到哪里去玩了?這時,孩子們的話匣子好像一下子被打開了,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孩子們的語言能力正是在這種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中得到不斷提高與發展的。
實踐證明:語言在幼兒教育的全部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往,讓幼兒在不斷交往中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于涌.幼兒語言發展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