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生活實踐為例,論述了激發幼兒語言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語言
案例:初秋的下午,當孩子們還沉浸在美味的點心中時,突然有一個孩子叫了起來:“下雨了!下雨了!”還沒等我轉過身去,豆點大的雨傾盆直下,這下子教室里可熱鬧了,孩子們都蠢蠢欲動,他們見我沒阻攔,便一個個或三五成群地趴到了窗臺前,有的來到了走廊里,還一邊大呼小叫:“不好了,下大雨了!啊--這里有水啦!”我也被他們的熱鬧勁感染了,索性陪他們一塊兒看吧,雨聲、雷聲、哭聲頓時匯成了一片……
這時我的腦海里突然有了一個念頭,何不把孩子們剛才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組合起來?
我立刻把孩子們喚到身邊,和他們討論起剛才的那一幕。
“孩子們,剛才發生了什么?”
“外面下大雨了。”鈺鈺第一個說。
“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很多很多的。”澤澤激動地說。
“雨沙啦啦啦,馬路上的汽車上都是雨,我們幼兒園的窗戶上也都是雨。”小雨的回答簡直讓我吃驚,可別小看這群小不點,他們可真是看得仔細!
曼曼按捺不住了,站起來緊張地說:“打雷了,打雷了,我們幼兒園的燈也壞了!”
確實,剛才的大雨一下子把馬路上的電線給打壞了,我接著問:“那你們聽到打雷的聲音是怎樣的呢?”“轟--隆隆,轟--隆隆,很響的。”元元模擬起雷聲,許多小朋友都學著模仿打雷的聲音。
“陽陽哭了,金老師抱他,”晨晨真細心,“他還是哭啊!”“我看見天上有一道光。”澤澤又起勁地說。我忙問:“這是什么呀?”“這是閃電啊!”彬彬大聲告訴了大家,我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說:“是媽媽告訴我的。”原來小班孩子有了原有的經驗,當這現象再次發生時,他便能再現原有的經驗。我立刻將這個新名詞介紹給了所有的孩子,大家還對彬彬挺崇拜的呢!“那為什么會有閃電的呢?”好問的小雨把大伙給難住了。就先把這個問題留給我們的孩子,等他們自己去慢慢解決。
說到這里,我發現我懷里的小陽陽還在哆嗦,他真的被剛才的雷聲給震住了,怎么辦呢?我突然想到了孩子們,于是我請孩子們幫忙讓小陽陽從我懷里下來。“陽陽,你不要怕,我來抱抱你!”垣垣第一個發動攻勢,“陽陽,我給你吃好吃的東西,你就不害怕了。”妞妞也想出了好主意。“陽陽,我給你玩好玩的玩具,你就不害怕了。”沒想到平時也膽小的君君這下倒成了小英雄,安慰起別人來。我們的孩子一個個關心自己的同伴,我的心里真是暗暗高興!
分析:《新綱要》告訴我們:為實現教育目標而組織的全部教育活動,即幼兒的一日活動都是課程的內容。幼兒的生活活動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同時,《綱要》認為:根據學齡前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的系統知識教育,都應將這些知識轉換成具體的生活經驗呈現給幼兒,或把有關知識通過游戲、日常生活使之實際化。
1 善于捕捉時機,提供語言發展的條件
《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生活細節,并要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在本案例中,這場大雨是發生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的,教師沒有去遏制孩子們的行為,而是及時的捕捉了這一有利的時機,捕捉了孩子們生活中的偶發事件,進行新鮮的、層層深入的談話,將孩子們看到的、聽到的、談到的組合了起來,這既為幼兒很好的提供了語言發展的機會,又為幼兒積累了生活經驗。
2 激發了幼兒的學習動機
學習過程依賴的是幼兒對學習活動的興趣以及活動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外在活動的其他東西。《綱要》明確指出:教育內容要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兒童的興趣,引導兒童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提供選擇與創造的條件。本案例中,孩子們對“下大雨了”這一自然現象非常感興趣,教師及時的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匯集幼兒的所見、所聞。當在講述過程中出現不明白的自然現象“閃電”,教師沒有告訴幼兒為什么,而是要求孩子們自己慢慢去解決。這點教師不用害怕,因為他們的學習動機已被激發,有了學習的欲望,還會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3 恰當介入,既是品德培養,又是語言訓練
幼兒的情緒具有很大的沖動性和易變性。案例中的小陽陽被雷聲、閃電嚇壞了,鉆在老師的懷里不肯下來。教師自己沒有去安慰小陽陽,而是把機會給了孩子們。孩子們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出發(這也是陽陽喜歡的),想出各種方式來哄陽陽,最后,陽陽不哭了,恐懼消除了,孩子們不僅在語言方面得到了訓練,也使他們懂得,同伴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反思:
1 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
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兒童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際化的。我們教師不能將關注點集中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上,而輕視了對幼兒來說每天每時都會存在的學習運用語言的機會。本案例中幼兒的語言交往就是出自幼兒真實的、原知原味的生活體驗。
2 提供有利于幼兒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
反思我們的語言教育活動,教師在與幼兒交往的時候由教師發起的提問很多,往往有教師在一次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一問到底的現象,這樣的師幼互動交往過程就不大可能給幼兒留下提問質疑的空間。創造性的語言運用環境,應當是《綱要》所提出的幼兒“想說、敢說”的環境,應當是幼兒可以隨時大膽質疑提問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是鼓勵幼兒表達對學習內容預期和假設的場合。案例中,幼兒通過語言交往,提出了“天上有一道光,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閃電?”這樣的疑問,第一個疑問教師借用幼兒原有經驗很好的解決了,第二個疑問教師沒有解決,讓幼兒自己去解決,但教師沒有教給幼兒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如:回家問爸媽,或查閱書籍等等,這也是教給了幼兒一種學習、獲取信息的方法。
3 語言教育與其他領域的融合
培養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不單單只是從語言領域去入手,還可以和其他領域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案例的最后,教師可以將幼兒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里想到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再編成一本大圖書,放入閱讀角,平時孩子們可以隨時去看、去讀,我想,他們肯定會非常開心、非常樂意去讀、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