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點:美術館會議室
劉大為在《郭公達山水畫展》開幕式上的講話
建樹卓著的山水畫大家
劉大為(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尊敬的王克將軍和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藝術家朋友和各位來賓,在《郭公達山水畫展》開幕之際,我謹代表中國美協,致以熱烈的祝賀!郭公達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山水畫家,他很早在山水畫界就有相當的影響。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就看了很多郭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優美渾厚,墨色滋潤,整個畫面氣勢磅礴,可以說,他對我們優秀的傳統藝術的長期的研究,開拓實踐,取得了相當大的藝術成就,在我們國家山水畫界有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從恢弘巨制到經典小品,都能各盡其妙,十分精彩。更十分難得的是,他已七十七歲的高嶺,但現在依然是創作熱情不減,藝術青春永駐,創作出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品,為我們國家中國畫的傳統、為我們山水畫的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郭先生多年以來,不事張揚,在安徽潛心作畫,在山水畫界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這樣一位建樹卓著的山水畫大家,在他今天的展覽之際,我代表年輕的藝術家們向郭先生這樣一位老藝術家表示真誠的祝賀,祝展覽圓滿成功!謝謝!

郭先生是大家,是我敬重的一位鄉賢
程大利(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
在研討會開始之前,我先介紹今天到會的藝術家和理論家。(略)
研討會現在開始。我先說幾句。郭公達先生是徐州人,后來劃歸了安徽省,現在他出生的那個村莊,又劃歸了江蘇徐州的豐縣了。在歷史上,豐沛蕭碭這四縣,都歸徐州,叫上四縣,東面還有四縣,叫下四縣,它是睢寧、新沂、銅山、東海,這八個縣,現在分屬于兩個省。所以在歷史上,有些事大家還不太清楚,像王子云、王肇民、朱德群、劉開渠、李可染,都是徐州人。當代的張立辰先生、喻繼高先生、郭公達先生、江文湛先生、賀成先生、徐培晨先生、朱振庚先生、趙緒成先生、王為政先生等等,還有一大批,都是徐州人。我也是徐州人。美術史論家要重視這個現象,要研究這些美術家是怎么成長起來的。郭先生是大家,是我敬重的一位鄉賢,在當代徐州的這批畫家里,他是年齡最長的一位。他的追求始終如一,一腳立足于傳統,一腳研究生活,研究當代的社會文化現象,而且從事教學,帶學生。他強調用筆。我們大家也看到了,它的筆里面有兩種因素,一種就是從元明清以來的,繼承了黃賓虹的中鋒用筆的因素,還有一種就是破筆,有些受傅抱石先生的影響,是破筆和中鋒的結合,然后在構成上面,他吸收了當代繪畫的好多語言,包括西方繪畫語方。他是一個善于吸收的人。再一個,他立足生活,幾十年,他生活在黃山腳下,九華山下,所以他對大山的精神和靈魂,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捕捉和研究。我覺得特別值得推崇的就是他的狀態,我認為郭先生的狀態是當代美術家里少有的,這是他在北京第一次個展。而且這位先生不事張揚,也不太宣傳,我們就通過作品來看他。我在三十年前編過他一本畫冊,那個時候我就非常敬重他,我想對他的藝術思想,藝術風格,對他的藝術狀態,在座的美術家可以各抒己見,我們總結些規律性的東西?,F在請大家自由發言。

他重視繼承傳統,也接受新的東西
周韶華(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委員會導師)
我覺得郭公達先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畫家,因為中國畫它的難度很大,它和中國的京劇差不多,傳承非常難,發展又很難。我們就談京劇,能談得清楚一點。京劇的四大名旦,看來看去,能達到老師的水平,太難太難了。我最近看到有個學程派的,他學程派學得非常深厚,而且還有新意,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我就非常尊重非常佩服他。那么郭先生所作的努力,我是很敬重他的,他對中國的文化有貢獻。中國畫是一種文化,文化含金量又特別高,文化含金量越高,難度越大,沒有難度的技巧,沒有難度的藝術就是很淺薄的。為什么說中國畫是國粹之一呢?就是它的難度太大了?,F在我們中國能有這樣一位先生,他對傳統是這樣的認真,而且他又非常重視生活,面向生活,也重視現代的發展,這就非常難。中國畫要發展,我覺得太難太難,所以需要有一部分畫家,對傳統文化進行堅守,堅守中國文化傳統的東西,因為傳統的東西成就太高了,就像我剛才說的京劇四大名旦,他們的高峰是你難以去比的,要跨越過去太難了。要想跨越他們就要有新東西,沒有新東西就跨越不過去。所以我佩服郭先生,他重視繼承傳統,他也能夠接受新的東西,中國畫如果不接受新的東西,恐怕很難再發展,要再發展的話,如果沒有新的東西進去,我們這代人就是白吃祖宗了,端著祖宗碗,白吃祖宗飯。沒有新發展,沒有新進步,就愧對我們這個偉大的遺產。所以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常贊賞,非??隙?,非常尊重郭公達先生。我就說這么多了。
這個展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精彩展覽
水天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我非常高興,能夠看到郭公達先生的比較完整的作品展覽會。依我的孤陋寡聞,過去零星地在刊物上看到過郭先生的畫,原作沒有看到過,更沒能夠去完整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這個展覽,對首都美術界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展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精彩展覽,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我覺得郭公達先生的山水畫,在當前,以及在最近三十年來,對研究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在藝術上,在藝術史上的成就,我看到在畫冊里面有程大利先生寫的序言,我覺得寫得非常好,他言簡意賅地把郭先生的藝術成就作了非常深入,但又非常明晰的概括。今天看展覽時,在展廳里我又回想起程先生寫的序言,我覺得概括得非常好。我想補充的一點就是,我覺得郭先生在美院里受到的系統的繪畫訓練,就這點來說,他把自己所受到的訓練的營養,完全運用到了自己的山水畫里面去了。最近幾年,有好多理論家,對現在的繪畫教學是不是有利于我們傳統美術的發展表示了質疑,但是我從郭公達先生的藝術里面來看,我覺得他在美院里面受到的現代繪畫的教學,對他有很大的好處,他把這些營養,完全融會貫通到了他的山水畫研究和山水畫創作里面去了,如果沒有這一部分,我覺得他現有的山水畫就會減色。這就是我對程大利先生寫的序做的小小的補充。謝謝郭公達先生的藝術。

名稱峽江圖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136×68cm
年代2001年

名稱岷江邊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136×68cm
年代2001年
大畫有大勢小畫不小小中有大
劉曦林(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徐州的文脈不得了。我去了徐州以后,感到是人文薈萃,有非常好的文脈。徐州人的老鄉李可染先生說,做一個藝術家,都要讀兩本書,一本是社會、大自然;另外一本就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郭先生對這兩本書我覺得都是沾了光的,都是讀得好的。郭先生的家鄉有非常好的文脈,出了這么多藝術家。另外,郭先生靠著黃山,靠著九華山,據我所知光新疆郭先生就去了五次。這位老先生七十七歲了,一點都不老。他這兩本書都讀好了。這兩本書再加上水先生說的學院教育,處理好這些關系,是一定成功的。我看了郭先生的畫以后,感覺到他的個性是非常鮮明的,瑰麗,堅勁,厚樸,墨氣蒼潤相濟。程大利說郭先生用的筆法,是金鋼杵似的筆法,形容得也非常到位,大畫有大勢,小畫不小,小中有大,而且我看到郭先生處理那些小畫的時候,更加自如,更加有一種一氣呵成的那種筆墨的連貫性,大畫在經營結構當中也是非常到位的。就我個人感受來講,小畫不小,小畫非常好。我講一個事情,剛才大利講了,郭先生的狀態和心態,我在新疆待了十幾年,去年中國畫畫新疆,我正巧和郭先生一起去,才知道郭老竟然去了五次新疆。我不知道他對新疆為什么這么有感情,你看他畫的新疆天山,這樣畫出的北部山水的味道,他不像我們拿著速寫本,他是胸有山河,他是默識心記,郭先生的腦子里不知道裝了多少山,裝了多少水,裝了多少筆墨,沒法衡量,這點是很值得我們去體味的。我把當今的山水分成這么幾類,不知對不對,有一種寫生今體,由李可染先生開創的寫生今體,適當地吸收西洋畫的方法,但要講究中國畫的筆墨;還有一種是古意古體,在回歸傳統的過程中有古意古體;古意今體,用今天的方法畫古意,郭先生在這兩者之間,周韶華先生屬于新意新體。用古人的方法畫古意,郭先生如果屬于前兩類的話,他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各種不同的山水樣式,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欣賞群。類無高下,但每一類都有品級,各有難度。郭先生在你這一類的過程當中,或者在這幾類的交叉過程當中,比方說你沒有新意,但你畫的新疆的那個戈壁灘上的胡楊,塔里木河沒有污染,也就很有新意,是默識心記的東西。郭先生今年是七十七歲,黃賓虹七十六的時候,還沒到盛境。郭先生今后會進入你的更高的階段,更高的盛境。

名稱雨夜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34×34cm
年代1991年
他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畫得非常精妙
薛永年(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兩天程大利先生向我推薦說,有個郭公達先生的山水畫展,你一定要去看,參加一下研討。我原來不太熟悉,主要在學校教書,接觸畫界也不多。我發現程大利先生和郭公達先生的畫,有相近之處,因為都是用渾厚蒼茫的筆墨和超越時空的山水對話,表現大自然里的一種生機,這都是一致的。還有不一致的,我就從他們的相近和不同談起。程大利的山水,墨的發揮更好,筆是隱藏在墨里邊的;郭先生的山水畫,筆和墨之間,在用筆上發揮得更充分。程大利說他們是同鄉,郭先生的畫具有地域特點,他的大畫畫得很厚實,也很老實,小畫有的很生動。我發現他的用筆,他原來在蕭縣跟蕭龍士學畫,蕭龍士是以畫蘭著名的,后來郭先生到了浙江美院,浙江美院是很注重傳統的,他早年以畫人物畫為多,后來才逐漸地把山水畫變成他的主要的創作方面,因為他畫過人物,所以我發現他的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都畫得非常精妙。第二,他關照的山水畫的方式還帶有一定的寫實觀念的影響。比如他畫遠處的山包,很注意一定的體積感。我比較喜歡他的小的山水畫,這種技法發揮了蕭龍士畫蘭的那種筆墨的傳統,到了浙江美院,潘天壽先生一直強調把梅蘭竹菊作為基本功來訓練筆墨和線條的這種能力,都在郭先生的山水畫里面體現出來了。小畫富于變化,有的畫節奏、濃淡、干濕、對比、轉換,都處理得比較好,然后有幾片墨,那幾片墨又是活墨,又隨意,所以非常生動。大的山水畫,氣象是有的,而且也有對象的特點,但是我覺得使用的力量還是平均了一點,不論你畫近景還是遠景,還是可以有一些放松的地方,另外交待石頭的結構,還是可以參考“芥子園”,當然我所說的不是當初我們徐悲鴻院長批判“芥子園”的那個看法,“芥子園”講的那個石頭,大間小,小間大,就是一個自然物態生長的規律,不要把山包都畫得一邊大,這樣就更耐看了。我還有一個意見,就是畫焦山的那張畫,畫畫得不錯,但是題跋有錯誤,焦山瘞鶴銘的“瘞”誤題跋為“鸛”了,瘞鶴的埋鶴的意思。這是不能錯的。總的來說,非常好。祝賀郭先生的展覽成功。

名稱李白吟詩處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34×34cm
年代2002年
不僅為安徽畫壇正視,也讓中國畫壇注目
梁江(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所長)
我正在樓上主持研討會,請了一會假,郭先生的藝術研討會,我一定要來。第一,郭先生的山水畫,具有深厚的功力,無論巨制或小幅,都有很強的整體感,能傳達明確的意境趨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第二,其畫法多變,筆以墨繪,干濕有致,尤富于南方山水神韻,而與酣暢灑脫中,見空靈之志,可說是郭公達山水畫的重要特性。第三,郭先生剛正暢達的筆墨,以及敦厚隨和的秉性,合為一體,可知畫隨其人,深非虛言,其幾十年探索所獲成就,不僅為安徽畫壇正視,也讓中國畫壇注目。謝謝各位。
他畫中的形式趣味有時代感,不完全是傳統的
徐虹(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我主要是研究現代美術的,所以對傳統的美術不是很有研究,但是我可以從一個觀眾的角度,對這個展覽談一下我的感受。我覺得中國的山水畫在很長的一段發展時間中,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框架,把它的功能,它的目的,它的標準,逐漸地在它的發展中間被后人所認同。但是我們不能很確切地說,它的框架和它的標準是什么,但是我們每一個搞藝術的,畫中國畫的人,都很贊同這種規范,而且認為這種規范是最高規范,而且是最能表達中國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種規范。所以這種規范到目前為止,包括郭先生,程先生,在突出黃賓虹先生的山水畫的時候,這種規范得到了再一次的強調。但是我覺得這是中國的傳統規范的另一面,是一個變化的規范。繪畫是在變化過程中間的,是在變化的過程中間我們對它的一種確認。我們也在變化中間等著它。那么從這一塊來說,我覺得郭先生的藝術對我們這種規范的變化也有一種啟示,就是規范的遵守和變化,這之間的矛盾是怎么處理的。每一個藝術家都是個體的,都是用他個人的感情,個人的眼睛,個人的手,去表達他這個時代的認識,他既要遵循一種規范,因為這個規范,已經作為一種美,一種標準,在那里存在了,但是他還必須同時表達他個人自己的那些東西,那么他個人的這種表達,實際上是他當下的文化觸覺中的,他當下的生活感受中的,所以他的文化立場和古人的文化立場,在某些方面是不完全一樣的,否則他就成了古人。古人的文化立場有個大的精神框架,矗立在那里,那是對的。但是他個人,同時還應該有他的個人立場,他個人的立場和他個人的生活經驗,他個人的文化態度有關。從這里面我看到郭先生的作品,特別是一些小作品,我覺得他在這個大的規范里面,對我們來如何表達他當下的感受,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說,剛才各位先生都談到了,他的筆墨,他的線條,他的靈動性的畫面氣氛,我覺得郭先生把握住了當下人對形式趣味的一種把握,這種形式趣味是具有時代感的,不完全是傳統的,他雖然在傳統的山水畫范疇里面,但是這種筆墨形式趣味,和當下生活的那種快速變化,和當下的市場,當下的消費社會的那種圖像的快速轉換,以及當代生活的節奏感,我覺得他是把這些因素提煉了,融入到了自己的畫中。所以寫實和寫生,我覺得并不僅僅是畫一個真實的生活的原貌,還有就是把這種實際生活的圖像,實際的生活節奏的感覺,把它變成一種形式,融入到畫里面去,這也是寫實的,或者寫真的,或者是一種求真的精神。所以從這點來說,我很喜歡郭先生的作品。謝謝

名稱駝鈴悠悠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34×34cm
年代2003年
更加感覺到他的抒情成分的魅力
李樹聲(中央美院教授)
郭公達先生的畫展,我認真看了,確實被他的畫迷住了,特別是小畫,很精彩。他的畫,是我最欽佩的。當前,他能夠非常認真地對待藝術,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現在畫畫的人很多,各有各的追求,而郭公達先生,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在山水畫的領域里探索,這里很值得大家學習的?,F在一般的山水畫,就是畫地域的風景,還有一種就是程式化的那種,用筆墨堆的,那種格式,但是,都缺乏真情實感。我覺得郭先生的畫,好就好在既有情又有景,特別是小畫,更加感覺到他的抒情成分的魅力。小畫和大畫比起來,我覺得小畫更加靈動。大畫雖然也很蒼勁,達到了黃賓虹先生所追求的渾厚華滋,很渾厚,也很蒼勁,也很有力量,但是有的時候,感到畫法重復得多了一些,如果再變化得多一點的話,可能效果會更好,這是我的感覺,大畫平了一些,小畫比較靈動,這也是我個人的感覺。郭先生已經過了古稀之年,希望再次看到他的畫展。祝展覽成功。
新徽派山水畫代表
尚輝(《美術》雜志主編)
今天看了郭公達先生的展覽,感到很親切,親切的原因就是郭先生是我父親比較熟悉的朋友,我從小就聽父親談到郭公達,談到郭公達的畫。他和我父親是一代人,有共同的經歷,這是我比較熟悉的。今天看到郭先生的作品,也想到了我父親,想到他們一起走過的路,今天看了畫展比較強烈的感受就是,像他們這一代山水畫家,路是怎么走過來的。實際上,我覺得他們這個年齡,在五六十年代,開始學習繪畫,到80年代,特別受江蘇畫派的影響,在山水畫方面,最重要的一個文化轉折點就是怎么樣使傳統山水畫能夠表現現實山水畫的問題,所以郭先生也是一樣,在80年代到90年代,這么長的時間里,所探索的就是,傳統山水畫,或者中國山水畫,如何求新,如何能夠體現現實生活的這種感受,所以我們今天在看他的作品的時候,這一點是非常強烈的。除了生活之外,他還是更多地受到了金陵畫派、新江蘇畫派這個文化圈的影響。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在郭老的山水畫作品里,有傅抱石、亞明、宋文治的影子,我覺得這一點毫無疑問,他受到了新江蘇畫派的影響,這點非常突出,這是一個階段。那么另一個階段,我覺得就是,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整個社會,回歸傳統文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畫山水畫的道路,進行一些反思,所以我們今天在郭老的作品里還能看到,他在這個時期,對傳統山水畫,對筆墨問題的一些思考,這個思考就是程大利先生在序言中所談到的,對筆墨觀的一種認識,這樣來看,我覺得郭先生的山水畫的特點,我稱他為新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方面它里面有原來追求山水畫,探索山水畫的影子,有新江蘇畫派的影子,重要的就是說,他對于生活感受的追求,他和我們古人的作品,即使我們今天談到的新文人畫的作品,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有很濃郁的生活氣息,有很鮮明的黃山的地域特點,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山水畫的筆墨的構成,我們都看了它的色彩的成分減弱了,更多地強調了水墨,用筆,這種關系的處理,所以今天看了他的作品,非常沉韻,非常靈動,也有很秀雅的一方面,我覺得這是郭先生作為新微派山水畫代表的一個整體風格。實際上郭先生的背后,還有一群追隨者,一些學生,學習他的人也非常多,所以在江蘇、安徽,郭先生是一位影響非常大的當代山水畫家的代表之一。謝謝。

名稱黃山煙云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192×96cm
年代1998年
他的一些大幅巨制山水,融進了很多新的東西
王天勝(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郭公達先生是我所敬重的畫家之一。他是安徽畫派的名家之一。我看了畫展,有這樣一些感想。第一,從傳統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在當今中國畫高度發展的今天,郭公達先生的作品展出就顯得特別有意義。他的作品有很扎實很深厚的傳統基本功,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筆墨,他的山水里頭有筆也有墨,我來得比較早,很仔細地觀看了郭先生的作品,作品中的用線很拙,有柔有剛,很自然,而且筆墨之間的結合,特別自然,特別到位,特別舒服,而且墨氣很厚重。那么在今天,很多新人畫的畫,很好看,但缺少像郭先生這樣的筆墨,我覺得他們應該很好地學習學習郭公達先生的作品。第二,作為老一輩的畫家,快八十歲了,畫出這樣清新的作品,我覺得,難能可貴。他的作品有一種時代感,為什么有時代感呢?我覺得他的筆墨的變化,不像老一輩的畫家,再老一點的畫家,什么披麻皴啊,那些完全遵循古人的東西。他有創新的東西。第三點,我覺得公達先生師法自然。我看了他的作品,基本上畫的都是生活中的東西,畫家鄉的山,畫家鄉的水,這點很重要,而且讓人看了很親切,好像我們去過這個地方。那么去過的地方,就有感悟,這點很好。第四點,我覺得郭先生有創意,他的一些大幅巨制山水,融進了很多新的東西,它的那種體積感,好像很自然地融進了一些光線的東西,就是在中國畫和西洋畫的這種光的結合中,進行一種探索,可能是他自然不自然地這種體積的東西,是在師法自然中,是在長期實踐中得出來的。我感覺他畫中的這種體積感,很值得我們借鑒。謝謝。

名稱峽江圖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96×271cm
年代2004年
我特別喜歡他的大畫,大畫氣勢磅礴,有種剛正之氣
陳傳席(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和郭公達先生也是老鄉,不但是徐州老鄉,還是安徽老鄉,我小時候在安徽待了二十多年。大家可能不知道,郭先生過去是一個非常杰出的人物畫家,我小時學人物畫,經常臨摹他的人物畫。他那時候的人物畫在全國是相當出色的,當時文化部每次搞全國美展的時候,都把他調來,幫助畫家改畫。他放棄人物畫,我一直為他惋惜。他的人物畫得很杰出,可惜他的畫集里沒有收錄。郭先生不畫人物而改畫山水,他自己從不覺得可惜。我最近在寫一篇文章,叫《繪畫要靠壓力》,壓力分為內在的沖動力和外在的壓力。外在壓力,你看,”文化大革命”那種政治氣氛當中,很多人創作出了好的繪畫來了。就如劉春華畫的《毛主席去安源》,他一生中享受到的種種待遇,都是因為那張畫。他不是畫油畫的,但當時的政治人物逼著他畫,非畫不可。他畫出來了,以后的幾十年,他再沒有畫出第二張畫來。如果現在把他抓起來,對他說,如果不畫出一張好的人物畫來,就把他槍斃了,那么他馬上又畫出來了。而徐悲鴻講,他不畫沒看見過的東西,直接師法自然。而龍,客觀世界是沒有的,他的前夫人在和他離婚時要求給她200張畫,其中要有十二生肖圖,這就逼著他必須畫,不畫就沒法離婚,結果他畫出來了。廖靜文在旁邊看了,畫得非常好,也要求徐悲鴻給自己畫一套,當時答應了,結果到死也沒有畫出來,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壓力。我覺得壓力很重要。郭先生畫人物畫,可能是政治壓力。第二,內在沖動力,自己心里想畫的東西,比如王洛賓寫的歌《在那遙遠的地方》,他是因為愛上一個女孩,得不到,發自內心的沖動,寫成了這首歌。他后來為三毛寫一首歌,寫不好了,因為他不是發自內心地愛三毛,只是為了寫而寫,應付應付,肯定寫不好。郭先生說自己是從內心喜愛山水。郭先生的畫,有人說是學傅抱石,學宋文治的,實際上他的畫是無所不師,無所必師。我最近潛心研究曹雪芹,曹雪芹對美術的見解相當的高,對于中國畫的危機感,他比陳獨秀、康有為早200年就提出來了。他提出了無所不師,凡是好的都可以師法。郭先生最重要的是師法黃賓虹,你看到似乎不像黃賓虹,他研究黃賓虹,但不是臨摹黃賓虹。凡是好的畫,他都學,不好的就不學,即使是黃賓虹的。無所必師,這是他的特點。他的畫我是非常喜愛的。首先“生死剛正謂之骨”,他的畫中有幾根線條,剛正的線條,立起來了,這和他的秉性有關系,剛正之氣。他那時不想畫人物,也與性格有關系,領導總是讓他改畫,他煩了,他不愿意拍領導的馬屁,領導讓他干的事,他偏偏不干,他就是這種性格,剛才有人說喜歡他的小畫,我恰恰喜歡他的大畫。我覺得大畫不好安排,丈二的,丈六的,非常氣派,我特別喜歡他的大畫,大畫氣勢磅礴,有種剛正之氣,當然他的小畫也很有趣味,其中有一部分小畫,非常好。我喜愛他的畫,還有一個原因,我提倡陽剛大氣和正大氣象。我說的正大氣象,后來被趙緒成收錄為他的四大氣象之一。趙緒成看到我的正大氣象,給我打了幾次電話,他說我最佩服你的正大氣象的提法,過了幾個月,他又說傳席,我們兩人都是提倡正大氣象的,再過一段時間,就變成他自己的正大氣象了。我也很高興,起碼我提出的正大氣象,趙緒成都贊同。郭先生的畫有正大氣象和陽剛大氣。他的畫還有好多好處,現在時間有限,就不多講了,謝謝。

名稱暮雨瀟瀟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34×34cm
年代1984年
郭先生的山水畫,還是很有現代氣息的,氣很壯,畫很厚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郭先生的山水畫,還是很有現代氣息的,氣很壯,畫很厚。這是一個總的印象。因為郭先生的畫是追求一種筆墨的表現,我想就他的筆墨說一點看法。第一個特點是,緊勁。緊張的緊。過去用“緊勁連綿”來形容顧愷之的線。我覺得郭先生的畫,在筆墨的結構上是比較緊的,不是比較松的那種,結構上很緊,很有力,哪怕小細線都是很有力的,不是軟塌塌的。當然首先是個長處,不過我覺得緊勁過了呢,就出現了不足的方面,那就是松秀,怎么樣在緊勁里面包含一些松秀,我想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是一個看法。再一個,剛才大家談到大畫和小畫的問題,就我個人的感受,我也比較喜歡他的小畫,我覺得小畫的優點就是筆墨的虛實比大畫處理得更好,可能跟尺幅有關系。大畫很有力量很有氣勢,這沒有問題,也很渾厚,但是整體上就感覺碎一點,整體上,夠實不夠虛,大畫的整體感還沒達到更高的階段。在這點我們可以和李可染先生,傅抱石先生作一比較,他們的畫越大,越強調一種整體,我想郭先生是否可以吸收一點他們的經驗,大畫要單純,單純里面有豐富,現在豐富夠了,單純還不夠,單純不是簡單。他的一些小畫,畫得比較自如,虛實,整體,處理得很好,就是說他不是沒有這個能力,這需要他在大畫里去把握這種虛實關系。黃賓虹說的最難的是實中虛,郭先生在實中虛這方面要有所調整。第三個,我剛才提到的緊勁,緊勁,就是有力,我現在還想特別提出來,整體的氣勢和力量,很不錯,有一種北方山水畫的特質,大利的畫也有這種特質,是否和徐州人有關系,陽剛,力量,渾厚,北方氣質,男子漢氣質。但是我覺得相對地來說,韻致有點不足,怎么能夠有力,很厚,有氣勢,還要有一定的韻致,就是筆墨之間的那種節奏之間的韻致,筆墨之間的韻致,我覺得是否可以吸收南方山水畫的一些特點。畫厚了,不一定沒有韻致,黃賓虹就是畫得很厚,但是有韻致,這里的關鍵和用筆有關系,和墨有關系。最后一點,我覺得,郭先生的畫夠熟,但是還不夠生。他的熟,是因為他對于山水熟悉,對于筆墨也熟悉,他已經掌握了一整套的畫法,畫起來很熟練。但這個熟練,就會有一些習慣性的筆法,習慣性的筆法多了,就讓人感覺到太熟了,按照傳統的說法,先生后熟,最高的境界是熟后生,就是熟了以后還要生。我想中國古代的畫家總結的經驗,還是有它的道理的。郭先生不必追求那種有意的生澀,或者那種生澀的風格,我覺得不必,但是怎么能夠在熟練的背后還要有一些生的意味,所謂生,是更自然的東西,所謂熟,是習慣的東西,人工的東西,所以生的東西更有益于形式上的那種熟悉上的陌生,也才有更多的寄托精神的可能性,這個是很高的。我的意思就是說,你不一定要追求像某些畫家的那種生的風格,就是你的畫里面要有一些生的東西,這樣在筆墨上會更好一點。好了,我就說這些。

名稱峽江秋
作者郭公達
材料紙本設色
尺寸34×34cm
年代1993年
他的畫,無論大小,都各有特色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前幾天收到郭公達先生的畫冊,里面有程大利先生寫的序,我認真地拜讀了。對郭公達先生的畫品評得很充分,對這本畫冊我看得很仔細,在每一幅畫的旁邊我也都寫了幾句感言。我注意到了郭公達先生的閑章,他使用最頻繁的閑章是:“返樸歸真”、“搜盡奇峰打草稿”、“象外”、“心畫”,我覺得這就是他的藝術志趣,或者說是藝術追求。剛才大家談到郭先生藝術的很多特點,都是和郭先生的藝術追求有密切關系的。他強調“真”,強調“搜盡奇峰打草稿”,所以就造成了他的大幅的山水畫比較寫實的這樣一種面貌,我看他畫的黃山、天山、峽江,都很有地域特色,這是他的優點。我也認為,他的畫,無論大小,都各有特色。但是為什么在座的很多評論家都更喜歡他的小畫呢?因為他的小畫比較松動,比較靈活,畫得比較隨意,特別有些潑墨,很有黃賓虹的味道。有些細微的筆墨,一些皴法,一些潑墨的墨痕,都特別美,特別好。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這是他在實踐中給自己設定了很高的目標,就是“象外”、“心畫”。我覺得他在小畫上,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具體自然物象的束縛,更直接地表達自己內心的這種情感,這種審美理想,效果更好。這一點就是剛才薛永年先生拿郭先生跟程大利先生作了一個比較,我覺得很有思想。我仔細看了李瑞林先生主編的《當代徐州籍中國畫名家作品集》,其中有程大利先生的作品,還看了程大利先生的畫論,他們兩個人的追求,有相同之點,也有不同之處。我覺得程大利先生更追求“象外”、“心畫”,特別是傳承文人畫的傳統,而郭先生更多的是傳承了新中國的山水畫的傳統,或者說,新中國的江蘇畫派的傳統,還是以寫實為主,所以畫的面貌,可以明顯地看出地域特色來,而程大利的山水,你很難看出具體的地域特色,我覺得他們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適當互補一下,我希望程大利先生能夠多看點真山水,然后從真山水中跳出來,在畫中更多地增加活力那方面的東西。如果說郭先生衰年變法的話,我覺得應該向“象外”、“心畫”這方面發展,也就是說把你的那些小畫的優點繼續放大,運用到大幅的畫上去,可能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他的用線,不僅是金鋼杵,還有綿里裹針的味道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編審)
前幾天看了郭先生的畫冊,里面有程大利寫的序,談到郭先生的用筆,是“金鋼杵”,我很感興趣,尤其今天看了原作,我覺得大利這一點說得很到位。目前,也就是近一二十年以來,畫山水的人很多,相當一部分的人,畫中的線條都比較漂,傳統講要“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根本達不到,都漂在上面了。它這種漂,又不是文人畫的那種飄逸,而是一種漂浮,就和水上的浮萍一樣。所以我對大利的金鋼杵的提法,用在郭先生身上,我覺得很到位很確切。再一點,我以前沒注意到郭先生是徐州人,其實我也是半個徐州人,我從一歲到八歲,是在徐州度過的,睢寧人。長話短說。我看了展覽后,也對小畫感興趣,為什么呢?我想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中國畫的毛筆,錐形筆,它的長度、彈性是有限度的,和油畫筆不一樣,油畫筆是鬃刷子,和毛筆用的羊毫、狼毫、獾毫不一樣,不可比的,所以我們的作畫材料,決定了我們的畫種,我們的作品體現出來,好像在尺寸上有一定的局限。第二是否還有一定的年齡關系。我就聽何海霞講過,他自己在八十歲以前和八十歲以后,明顯感到駕馭大畫的能力有差異,尤其在七十多歲的時候,來北京給幾個賓館畫大畫,他基本上不放在心上。之后,尤其八十歲以后,就感到有點吃力了。這和年齡有關系。再一個我看了展覽后,我覺得郭先生的用線,除了大利談到的金鋼杵以外,還有一部分,我感覺到還有綿里裹針的味道,雖然有力量,但是不浮,不跳,不硬,這是郭先生的優點。作為半個老鄉,提個小小的建議,這不只是表現在你的身上,也表現在好多的畫家身上,我覺得應該引起注意的就是現在中國畫,畫張揚的東西比較多,不是提出張力嘛,都拼命地往外張,而對內美,內力,方寸,方面普遍注意得不夠。現在都學黃,黃賓虹很重要的一點是講究內美的,他不事張揚,他是讓你去品味的,他不是讓你喝烈性酒,也不是喝可樂,而是喝清茶,喝功夫茶,要一點一點去品味,中國畫更多的不是一種張力,而是吸引力,把你吸引過來。我感到郭先生在這個年齡,在已經取得了這樣的繪畫成就的基礎上,再把這種傳統的內力,內美,補充上去,就會更上一層樓。好了,謝謝。
安徽美術界先導性、旗幟性的人物
陸鶴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郭公達先生是我們安徽美術界先導性、旗幟性的人物。他在安徽桃李滿天下,他曾經在藝術學院擔任過很長時間的教學工作,為安徽培養了一大批很優秀的,目前在安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畫家。我認為公達先生不僅僅在自己的繪畫上作出了這么卓越的成就,同時也為安徽的美術事業作出了很多貢獻。另外,公達先生在繪畫上,由人物轉為山水,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人物畫受社會的影響,受造型的制約,不能達到心境自由的程度,作為藝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對自然對心境有個自由表達的這么一個程度,作為藝術來說,是最高的追求,所以公達先生把自己的繪畫轉向大自然,轉向了山水,有他自己的審美取向,我覺得這就是他為什么由人物轉向山水的緣由,我本身是畫人物的,我非常了解這么一個過程。公達先生在我們安徽,從安徽轉到北京,立下身來,專門潛心研究山水畫,七十七歲的高齡,今天又辦了這樣一個畫展,實屬不易。北京人在中國美術館辦畫展都不容易,何況一個安徽的老畫家。作為我們安徽美術家協會,感到非常自豪,同時我們也多次做了祝賀。最后我代表安徽省美協,向所有到會的理論家們,所有到會的美術界的領導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看郭先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一點體會是,具有當代氣象
喬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我首先向郭先生表示祝賀。我想我們談郭先生的筆墨,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郭先生的筆墨功力,在當代的中國畫家當中,應該說是非常優秀的,這是一點。第二點,我覺得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是不是一個什么樣的流派,表現什么樣的區域,這個也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品優秀與否。我看郭先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一點體會是,具有當代氣象。當代氣象表現在哪里呢?他的畫有構成特點,吸收了一些西方的造型手法。為什么用這種手法呢?我覺得我們用今天的眼光看山水,而不是用古人的眼光看山水。今天人的眼光是什么樣的眼光呢?因為今天的眼光是我們在西方的這種圖像之下,還有就是在今天的這種攝影圖像時代,使我們的眼睛變得和古人不一樣了,所以這就成就了郭先生作品當中的一種時代氣象。另外一方面,他用這種現代眼光,當代眼光,去看自然,去吃透自然,借自然來表現了一種當代的精神。我為什么敬仰郭先生呢?因為現代藝術家的發展,存在兩個方面:漸進式的發展,突進式的發展。漸進式的發展,具有扎實的功力的積累,有生活的積累,有思想文化的積累,有藝術體驗的積累,這樣往往根基更厚,他的成功立得住。而現在很多很多的藝術家,是尋求一種突進式的,尋求一些花樣,一些暫時性的東西,這是我們很多藝術家要引以為戒的。應該向郭先生這樣去做藝術。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山水畫能畫到他這種地步的人也是不多了
張立辰(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和郭先生是同鄉、校友,老學長。我們是同一個啟蒙老師,都受徐州已故李雪鴻先生的啟蒙。江蘇的喻繼高先生、在座的程大利先生,他們的啟蒙老師也是李雪鴻。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在一個學校,那個學校叫徐州第三中學。我在上中學的時候,李雪鴻先生就對我說過,郭公達畫得好,你到了浙美之后,要好好地向他學習??晌业搅苏忝牢覀儾]有共同學習過多長時間他就畢業了。當時學校條件,環境都是很好的,尤其是當時的那些老先生們,給我們的教育確實是終生難忘的。從現在來看,郭先生的功力基礎,在徐州就打得比較結實,因為李雪鴻先生比較全面,而且要求我們比較嚴格,走的路子很正,到了浙美,就更不用說了,以潘天壽先生為代表的這批老先生,在傳統文化,傳統功力,以及他們的創作,他們的教學思想,都是非常高,非常堅實,所以在那種環境里,郭先生基礎自然打得非常牢,現在看來,有這種基礎的人不多了,山水畫能畫到他這種地步的人也是不多了。今天大家談的很多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今天的展覽上,就學到了不少東西,研討會,也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剛才,大家談到生與熟的關系等等,我覺得這都是藝術境界到了高層次的一個階段的一種理解,大家談這個問題對于郭先生來講非常重要。我覺得郭先生在這方面,恰恰是心中有數,他在前面做的功底,這個生與熟,必須全面做好功夫。那些小學生,中學生,本科生,包括學藝術的,那些學生,你跟他談生的問題,還談不上,他們現在一生,就完了,夾生了。這個問題,今天談的也是一個火候,這次展覽可以促進郭先生的優勢,由熟到生,因為郭先生前面的功力做到了,從各方面,書法,文學修養,尤其是在繪畫功底的基礎,我覺得前面做得這樣扎實,今后放松,到生,經過這次展覽以后,不會畫畫了,生了。我就說到這里。再次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