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今日藝術》雜志社社長茹峰、旅日畫家卓民、廈門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小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常務副館長馮光生、天津畫院院長何家英、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會長高占祥、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胡明哲、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戴志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李魁正
由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今日藝術》雜志社,東方巖彩編輯部,湖北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晤對材質”----中國巖彩繪畫邀請展》于3月8日在北京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行。
相對于其他已經存在于中國傳統領域里的諸多畫種,“巖彩繪畫”不能不說是一個新生事物。這一概念的醞釀、產生肇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一批留學于海外的畫家們把這一原生于我國古代壁畫藝術的表現樣式與傳統繪畫材質重新引入國內,從而使得這一從中國傳統文化脈絡中脫落了千百年的重要環節重新鏈接到中國本土藝術,進入了中國現當代文化演變的視野之中。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這一回歸歷程并非一蹴而就。從學習傳統壁畫到直接表述當代生存感悟,從普及基礎技法到藝術觀念轉變,短短十幾年已有兩代人為之進行了艱苦的開拓實驗和無私的藝術奉獻。巖彩繪畫這個新形式已經漸漸被中國社會及中國美術界認可。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將會吸引更多的畫家投身巖彩繪畫中來,為中國本土繪畫的現代轉型做出建設性貢獻。

1.胡明哲老師與高占祥老師合影

2.展覽現場

3.《今日藝術》雜志社社長茹峰先生發言
此次展覽共展出了42位畫家的149幅作品。從參展作者的學術背景來看,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構成部分,第一,出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任教于各地高校并且具有教授職稱的專業畫家是這次展覽的主要畫家,他們大多是教學骨干和學術主持人,深厚的學術積淀和開放的生活狀態使得他們的藝術創作在保持中國文化底蘊的同時又不失積極的開放的學術探索;第二,出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已經在各大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師,或是正在美術院校攻讀碩士學位的青年畫家,他們對巖彩畫的接觸大多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面的畫家們留學回國推廣巖彩畫開始之時,這一代人從其藝術生涯的起步階段就接觸到巖彩,對于有興趣介入其中者來說,時代賦予了他們寶貴機遇;第三,出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參與者,他們的文化結構具有明顯的“時下性”,他們的創作中對巖彩這種材質的運用更加傾向綜合。
創作觀念更加后現代。基于上述參展畫家學術背景的差異,其作品風格自然會有很大區別,然而,這正表明巖彩繪畫可以多樣延展的可能性,可以為以“巖彩”材質為契機,介入當代藝術觀念,拓展中國本土藝術語言形態這一目標奠定基礎。
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還得力于中國美術界諸多領導的積極指導和無私幫助。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王明明先生多次為舉辦巖彩畫展提出寶貴建議,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先生從始至終地關注著眾多巖彩畫家的成長發展,此次展覽開展前夕,盡管政協會議繁忙,但是仍然擠出來時間的高度對巖彩畫事業的發展提出很多設想。并為《“晤對材質”中國巖彩繪畫邀請展》撰寫了前言,已經退休的原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先生也作為特約嘉賓參加展覽,并且為展覽舉辦做出很大貢獻。
3月8日下午15:00時伴隨著現場演唱的一首無伴奏合聲組合歌典聲拉開了《“晤對材質”中國巖彩繪畫邀請展》的序幕,到場的嘉賓有,原文化部副部長、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長高占祥、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畫院院長何家英,著名理論家王鏞、水天中、牛克誠等。

4.展覽現場

5.各老師爭先閱覽書籍《晤對材質》

6.各老師展現場覽簽名
此次展覽主題,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牛克誠先生撰寫,明晰闡述的學術理念對于巖彩畫家們具有指導意義,策展人茹峰先生帶領《東方巖彩》編輯部這支年輕的團隊為本次展覽的成功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晤對材質”——中國巖彩繪畫邀請展》2008年3月8日——3月14日在北京展出之后,將赴湖北美術學院與湖北地區的巖彩畫家作品會合,3月24日——4月3日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再次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