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7日,美國空軍正在進行空中補給燃料的訓練。只見一架大型轟炸機和一架加油機,如箭離弦,直插天空。
不料,兩架飛機在空中相互靠攏時,因為沒有控制好速度,相互擦了一下,導致兩架飛機同時起火。飛行員只好棄機跳傘,隨后飛機墜落。轟炸機上裝載的4顆氫彈。除3顆掉在陸地上,被安全收回外,還有一顆落到了地中海里。
一顆隨時可能“發(fā)脾氣”的氫彈落在海底,自然引起地中海沿岸各國的抗議。美國總統(tǒng)為此傷透了腦筋,只好命令海軍和空軍聯(lián)合打撈氫彈。
經(jīng)過嚴密的搜尋,那顆氫彈找到了:它躺在765米深的海底。顯然,任何人都無法下去打撈,因為在如此深處的水壓力是誰也無法承受的。
此時,有人提議請一個名叫“科沃”的機器出馬。“科沃”是剛問世不久的機器人。它其貌不揚,身體像一個長方形的箱子,胸前有一只大鋼爪。不過,它干起活來,毫不含糊。它的爪子可以一下子抓起幾噸重的東西。它聚集著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成果:它的腦袋是電子計算機,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聲波探測器,腳是身后的螺旋槳。
果然,“科沃”不負眾望,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貙鋸椬ド蟻怼?/p>
機器人的“能干”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人類早就幻想著要制造一種能代替人干活的自動裝置。據(jù)傳說,早在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木匠魯班制作了“木車馬”,趕車的就是一個“自動木人”;三國時,諸葛亮造了“木牛流馬”,能自動運輸糧食;宋代有一種“自動木人”能巧妙地捕捉老鼠……
然而,真正的機器人的出現(xiàn)卻是本世紀中葉的事。
1954年,美國工程師喬治設想研制一種可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代替人,從事簡單、單調(diào)的“重復性作業(yè)”。喬治將他的設想寫成書面報告,向政府提出申請。
不久,喬治的申請被批準了。喬治立即組建了機器人研制小組,并購買了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為了加工一個零部件、解決一個技術(shù)難點,喬治和他的同事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
春去秋來,7年過去了。喬治和他的同事在經(jīng)歷一次次的失敗之后,于1961年成功地研制出了兩個機器人——“萬能生產(chǎn)者”和“靈活搬運工”。它們的外形雖然有所差別,但都只有一只機械手。這只“手”格外靈活。手腕可以擺動、轉(zhuǎn)動,手臂可以伸長、縮短,而且手勁還特別大。它們工作效率高,得到了人們的稱贊。
此后,隨著科技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研制水平和機械工業(yè)水平的提高,機器人越發(fā)聰明能干。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已經(jīng)研制出像“科沃”一樣的機器人。它們具有視覺、聽覺、觸覺,并有一定的記憶和識別能力。在人的控制下,能從事較復雜的工作。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科學家又推出了“會動腦筋”的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它們裝有精密的電子計算機,不僅具有各種感覺,而且還具有分析、判斷、推理、計算和學習等功能,能在一些不利于人的健康的生產(chǎn)領域以及水下、空中、高壓、高溫等危險環(huán)境的作業(yè)中大顯身手。它們還能下棋、繪畫、寫字……
可以預計,在本世紀,科學家將發(fā)明更聰明能干的機器人,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