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考和高考的臨近,各類考試和測驗也多了起來。許多成績優異的初、高中畢業生往往都有這樣的苦惱:每次考試成績都在班級前列,卻常常在成績出來的時候感到煩惱和焦慮——拿到第一名的時候害怕被其他同學追上。感到緊張;沒有拿到第一名的時候,感到很不開心,甚至生氣和憤怒,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這到底是怎么了?
其實,這類問題屬于典型的成就焦慮。
所謂成就焦慮,就是在追求成就時,因為總想超越他人,或者總擔心被別人超越,導致情緒上常常處于緊張不安的狀態,搞得自己經常吃不香,睡不好,不愉快。
成就焦慮在成績好的學生中很容易出現。有成就焦慮癥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老是喜歡和別人比較,生怕自己不能超過別人或者被別人超過;第二,情緒總處于緊張、不愉快;第三,他們取得成就的手段就是超過別人。
成就焦慮者以取得成就為生活的目標,一旦做不到“最好”,就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甚至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為達不到理想目標而失去對當下生活、學習(或工作)的信心和興趣。
有類似經歷的同學們該如何吸取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心態?老師們又應該怎樣引導、幫助自己那些已經表現出成就焦慮的學生走出焦慮呢?首先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成就焦慮。
一、成就焦慮的四大特征
1.生理特征
持續的焦慮會引起某些生理反應,如經常感到疲勞、難以入睡、做“考砸了”的夢等。
2.心理特征
成就焦慮者擔心不能超越他人或擔心被他人超越,他們對和他人比較的評價情境敏感,因為在這樣的情境中,本人是否達到超越他人的目標將得到直接的檢驗。對一般人來說,自己的考試與作業得到不佳評價,可能僅表明自己有待改進。而對成就焦慮者來說,這種評價就可能使他們因為自己未能超越他人而感到失望。如:“考得好時不公布名次感覺遺憾”、“在課堂上答錯覺得丟面子”、“在考試中遇到不會做的題時,會出現類似‘這次完了’的想法”、“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
3.行為特征
成就焦慮者要滿足超越他人的需要,所以覺得他人的成就構成了對自己的威脅。這使得成就焦慮者把別人置于與自己對立的位置,所以成就焦慮者和他人的關系往往不太協調。例如:“我不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好資料借給同學”、“我考砸了,但愿別的同學也考砸”、“在考試中,分數檔次拉得越開越好”、“不喜歡參加自己不能拔尖的活動”等。
4.檢驗標準
成就焦慮者對自己能力強弱的評價,是通過和其他人比較獲得的。而能力是無法直接測量的,人們通常用努力程度和成績好壞這兩個可觀察、可測量的指標對能力做出評價。努力程度越低、成績越好,能力就越強。我們的常識也表明,如果兩個學生取得同樣的成績,付出較少努力的學生被評價為能力強。因此,以追求表現為目標的學生,不但要爭取在成績上超過其他同學,還要避免表現出曾為此付出更多努力。例如,明明是準備考試到晚上12點,卻故意在同學面前說根本沒復習等。
二、成就焦慮的負面影響
成就焦慮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失去學習樂趣
成就焦慮者把學習當作滿足求勝需要的主要手段,這使得他們無法享受學習本身的樂趣。研究表明,成就焦慮者比非成就焦慮者更加認為:“學習本身沒什么樂趣,但身為學生不得不學。”
2.限制自身全面發展
對學生來說,在學習期間不但要全面發展,還要逐步明確自己的興趣指向和發展方向。成就焦慮者以攀比為手段。這就妨礙了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做出客觀評價。成就焦慮者以活動是否具有超越他人效果來選擇行為,這使他們有可能放棄或回避那些有益于自身發展的活動。例如:在學校中,超越他人的主要標志是考試名次。以這個標準選擇行為,成就焦慮者就會在“考前復習時,任何一個小地方我都不放過,以確保萬無一失”;就會“任何一門功課都要爭取不丟一分”。
有考試經驗的人都知道,做到這兩條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可以推論,有這種追求的學生為此不得不放棄一些其他方面的活動。對那些不能滿足超越他人的活動,成就焦慮者則主動回避。
3.人際關系沖突、對抗
成就焦慮者有超越他人的需要,所以他們主動把他人置于一種與自己對抗的位置上。成就焦慮者與他人關系的對抗,不但無法使自己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損害了周圍的人際環境。如:“每當我考好了,尤其是考第一時,有些同學會嫉妒,冷嘲熱諷。”;“壓力太大!許多同學把你看作對手,不拼命學習就會被比下去!”;“整天都好比在打一場心理戰,感到同學之間的關系不那么十分真誠……”
另外,成就焦慮者比非成就焦慮者更容易出現煩躁、疲勞、難以入睡等現象。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
三、成就焦慮的解決辦法
要解決“成就焦慮問題”,首先要認清取得成就不是獲得生存優勢的唯一途徑,協調關系也是生存的重要條件。要明白,強烈的成就意識,既會使自己產生焦慮,又使自己與他人處于一種潛在或明顯的對立關系,破壞自己的生存狀態。
為此,特別給出如下具體建議:
1.注意轉移法
把注意力從不良心境中引開。一是分配體力,當你緊張焦慮的時候,不妨適當做些體育活動,但是不要太劇烈;二是轉移注意方向,從事一種自己最有興趣的活動,如聽聽音樂、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等。
2.目標調整法
調整奮斗目標。學習上不必過于苛求自己,不要把追求考試的成功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以免壓力過大發生心理危機。
3.坦然面對法
其實,考前有些焦慮是我們身體固有的防衛反應,適度緊張有利于我們潛力的充分發揮。只要不過度,大可不必憂心忡忡。很多同學擔心考前失眠,其實也沒必要過于擔心。心理學研究表明,偶爾失眠對考試成績的影響并不大。
4.列表清晰法
有些莫名的緊張來了怎么辦?產生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事物的不確定性。列表出來讓它變得明確和清晰,發現其中很多原因是很可笑的,這就會讓自己的心情放松。
5.系統學習法
把所學知識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形成一個系統,每晚像看電影一樣在腦海里過一遍。這樣,你就會對所學知識感到心中有數,即使上考場也不會心慌。無論何時,實力總是一切成功的保障。
6.心理暗示法
要經常暗示自己:無論取得多大成功,獲得多大榮譽。你始終是學校中的一個普通的學生!
7.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即調整姿勢、呼吸、意念,先用力深吸氣,盡力屏氣至達到忍耐限度為止,再用力呼氣,并放松全身肌肉,從而達到精神和軀體的放松狀態。
8.敞開心扉法
多結交知心朋友,經常敞開心扉,傾心相訴,讓朋友為你指點迷津,化解凝結在心靈上的冰霜。
9.加強合作法
正確認識合作與競爭之間的關系。許多同學對競爭沒有正確的認識,誤以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他人。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只要擊敗了對手。贏得了勝利,就是達到了目的。這種競爭其實是一種不滿現狀、對生活意義不清楚、目標不明確的盲目性的爭強好勝。其實,競爭只是進步的手段,不是最終目標;合作是我們必須學會的基本技能,人生道路雖然充滿競爭,但更多的是合作。作為學生,平時就要樹立競爭與合作互補的觀念。
古人說得好,“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正體現了競爭與合作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