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透析]
我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接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所以古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古書斷句又叫斷句讀。
文言斷句是同學們學習文言文應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對文言句子能夠正確地斷句,可以看出同學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考試說明要求能夠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斷句的一般方法。
給文言文斷句,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它綜合考查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評價的能力,是中考文言文閱讀常見的一種題型。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么,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抓的。
文言斷句一般要求注意的方面:
1.通讀全句,了解整個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內容或結構為界從中分開。對文言文的斷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對通篇文章的領會。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密相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
2.要正確理解詞義,注意語序,切記不要僅憑現代漢語的習慣理解文言文。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例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等等,不要把它們拆散。一些作為獨立成分的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中間不能斷開。
3.利用多數文言文句式整齊的特點斷句。文言文中使用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結構,可據此推斷。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不亦……乎”、“何……之為”、“無乃……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
4.利用“問”、“對”、“曰”、“云”、“道”等表示對話標志的字,推斷出對話部分。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遇到這些字時,應在這些字的后面點斷。
5.利用虛詞斷句。文言中的虛詞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如“蓋”、“夫”做發語詞,常在句首;介詞“于”、“以”和連詞“而”、“則”一般在句子中間;“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①句首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開;常用于句首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無論”、“至若”、“是以”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俄而”等等前面可以斷句。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試卷,考查文言誦讀一般只要求劃停頓,不要求標出具體標點,降低了這一考點的難度。
6.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漢語詞句的知識來斷句。例如名詞經常做主語或者賓語,遇到名詞、代詞做主語了,就在它的前面斷開;看見名詞、代詞做賓語了,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形容詞經常做謂語,一般來說,尤其是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
7.古人寫文章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往往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真題解析]
1.[2007·湖北宜昌]我眼中真正的圣賢從來不拎著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也從來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語麻煩人。孔子說:“予欲無言”,子貢慌慌地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益發淡定。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請用“/”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哉”“焉”是句末語氣詞,其后可斷句,因此,畫橫線的句子可這樣斷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2007·浙江紹興]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①,必以其說駕②之,欣欣然自以為有獨得焉。郁離子③謂之曰:“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選自《郁離子》)
[注釋]①道理:這里指宋元道學、理學。②駕:駕馭、統攝。③郁離子:原為劉基所著的書名,這里借為作者自稱。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用“/”給下面的文字斷句(斷3處)。
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
此題也可根據古漢語詞句的知識來斷句。第一個“酒”是名詞,做“為”的賓語,其后可斷句。“魯人”是名詞,做主語,其前可斷句。因此,此題可斷句為: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
[備考寶典]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鑰匙,斷句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時的積累,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打下扎實的文言功底,課外多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另外,還要像古人說的那樣,“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運用中提高。
[備考演練]
1.閱讀語段,用“/”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
2.請用“/給下文劃線句子斷句。(斷四處)
魯有執長竿入城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選自魏邯鄲淳《笑林》)
3.閱讀《塞翁失馬》,用“/”為兩個劃線的句子斷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故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參考答案:1.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2.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3.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