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極,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漫無邊際的冰天雪地。其實,在這塊神秘的大陸上,還藏匿著為數不少的極地“綠洲”,浮游植物、磷蝦、企鵝等在那里構成了一條非常典型的食物鏈。借助于衛星觀測數據,美國科學家們最近仔細研究了這些通常難以發現的“綠洲”。
小“綠洲”,大角色
與草木蔥郁的沙漠綠洲概念截然不同。南極“綠洲”實際上是指南極地區一些未被冰雪覆蓋的、相對溫暖的露巖水域。它們分布在冰封萬里的南極海域,在堅冰之中形成一片片巨大、開闊的水面,又稱為無冰區或“白色沙漠綠洲”。
美國科學家發表報告說:這些開闊水域營養豐富,日照相對充足得多,生長著眾多的浮游植物。這些浮游植物是綠洲食物鏈的最底層的一環,南極大名鼎鼎的磷蝦即以此為食,而磷蝦又是企鵝、海鳥、海豹、鯨等食物鏈上層大型動物的主要食物。
科學家驚奇地發現,“綠洲”浮游植物的數量與南極阿黛利企鵝的興衰存在“強烈相關性”。浮游植物越豐富,磷蝦就越多,企鵝的生存狀況也就越好。有了充足的磷蝦為食,企鵝們可以高枕無憂地待在一處,免去為“生計”長途奔波之苦,這也減少了它們遭遇天敵及各種危險的機會。
與整個南極大陸相比,“綠洲”所占比例極小,但這彌足珍貴的“綠洲”卻在整個極地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大角色”。研究發現,在南極東部區域,超過90%的阿黛利企鵝都以“綠洲”為家。“綠洲”的生態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周邊企鵝群體的興衰。
衛星是惟一的觀測工具
這些“綠洲”在地理學上被稱為“冰間湖”,湖本身的面積大小甚至可以和一些小型的海洋相媲美。這些冰間湖四周都被巨大的冰原環繞,盡管面積很大,人們還是很難發現它們,而一般乘坐南極考察船又很難到達。也正是因為從陸地和水面上都難以到達,衛星觀測在這里就派上了大用場。
此次研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科學家們主要借助了兩顆衛星的觀測數據。有了這些衛星觀測數據,整個研究工作就簡單多了。科學家們利用衛星可以測定冰間湖的位置、大小,觀察湖中自由流動的浮游植物分布情況及其繁殖速度。
此外,兩顆衛星每周還對冰間湖的葉綠素和溫度兩項指標進行測量,然后將測量數據輸入計算機模型。通過另外一個特殊公式測算湖中浮游植物的豐富程度。
科學家們稱,這次觀測到的最大的一個冰間湖位于南極羅斯海海域,面積達39.65萬平方公里;最小冰間湖位于西拉扎列夫海,面積為1040平方公里。其余大部分的冰間湖面積都在2萬平方公里以下。每年2月份時,由于氣候原因,這些湖都會達到全年最大面積。
綠洲成因的假說
南極大陸大部分區域被冰雪覆蓋,即使在短暫的夏季,也只有5%無冰雪覆蓋的裸露基巖。南極考察人員長年累月生活、工作在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里,單調、乏味、枯燥的環境使他們非常向往多彩世界。當他們發現沒有冰雪覆蓋的地方時,不禁倍感親切,于是便將這些地方稱為“南極綠洲”。這是“綠洲”名字由來的一個富有人情味的說法。“綠洲”之中的各種生物繁衍、生息,給南極這塊凄涼、冷漠的大陸帶來了勃勃生機。
但從科學角度解釋“綠洲”的成因,科學家們還不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綠洲”的位置都在火山活動區,應該與火山有關,如目前已經發現的“麥克默多綠洲”就在著名的埃里伯斯火山附近。火山噴發及伴生的地熱活動,是形成“綠洲”的重要原因。當然,也有科學家說,“綠洲”的形成還與太陽輻射和巖石的顏色有關。如南極“半島綠洲”地處極圈外,日照時間長,氣溫較高,加上這里基本是赤褐色的火成巖區,有形成“綠洲”的最佳條件。
有人說南極的強風吹走了海冰,露出了海岸上的開闊水面;也有人說流動的冰原被冰架等障礙物阻隔后產生裂縫逐漸形成冰間湖……各種各樣的關于“綠洲”成因的說法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神秘的南極“綠洲”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美國的衛星只是。給研究南極“綠洲”打開了一扇窗。科學家認為,寶貴的南極“綠洲”是探索南極生物的一把“金鑰匙”,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