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種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人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結構各異、形式多樣的傳統民居。千姿百態的傳統民居房屋,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折射出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同時,形形色色的房設差異,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葉子屋 位于赤道兩側的熱帶地區,當地氣候的主要特點是終年高溫多雨,炎熱潮濕,因此房屋要通風散熱,以便降溫。如太平洋上的島國西薩摩亞,農村的住房往往用一根根樹干圍起,呈圓形或橢圓形,屋頂覆蓋椰子葉,房子周圍沒有墻,四面通風。
無窗房 在熱帶沙漠地區,空氣干燥,晴朗無云,白天受到陽光的強烈照射,氣溫迅速升高,晚上氣溫又迅速下降,晝夜溫差很大。在這樣干燥的氣候條件下,對房屋的防雨要求較低,而在炎熱的夏季對房屋的防暑要求較高。如在撒哈拉沙漠地區、阿拉伯半島等地區的房屋有著厚厚的泥墻,沒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戶,這樣,在白天可以減少太陽熱量的進入,晚上可以使熱量不會迅速散失。
堡壘碉房 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為適應這里高寒、多風的氣候,往往選擇高山之間的河谷地區,在氣候較溫暖的背風向陽一側,用土木或石塊建造的一種形似碉堡的碉房。這種房屋墻體厚、窗戶少,以利防風御寒。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做畜舍,上層住人;樓上逐層縮小,上層屋頂為平臺,是曬谷物用的曬臺。
騎樓 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廈門、汕頭一帶以及臺灣等地,街道兩旁的房屋往往從二樓延伸到人行道上而成一條人行走廊。這種建筑就是為了應對夏季強烈的陽光照射和對流雨的侵擾。行人在“騎樓”下行走,既可遮陽又可避雨。
倉房 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區,極少降雨,房屋不用考慮泄水問題,所以屋頂平坦,可以用來曬糧。秘魯利馬地區的房屋也是平頂的,沒有屋檐,屋頂周圍砌上一道矮墻,即為露天倉庫。貨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曬而不用擔心被雨淋。
冰屋 世代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半球形的冰屋是當地傳統的居室。冰屋就地取材,以冰雪為“原料”,加工成“冰磚”。按螺旋堆砌成半球形狀。冰屋沒有門窗,僅開地道通往屋外,以避風暴吹襲。北極地區的嚴寒把冰屋凍結得嚴嚴實實,再加上牢固的球狀結構,猛烈的風暴也難以摧毀。
塔屋 在西亞也門中部富饒的山區,有一個叫哈杰的特殊村莊,它聳立在峭壁巖石上。村莊里的房屋用石頭砌成,形狀與塔相似,高達6層,仿佛屹立在山崖上的一座堅固堡壘,每座塔里住著一家好幾代人。塔屋完整地保留了阿拉伯的傳統。
木瓦房 我國瑤族的一種傳統住房形式,建房時先把兩側的梁架立牢,然后安排脊梁。屋脊的兩側分別安5—6根檁,房頂用木板代替瓦。先從屋檐處蓋起,一排一排往上鋪直到屋脊,而且上一排要壓住下一排約5寸左右。屋脊相接處用木板連起,平蓋一條,防止漏雨。
穴屋 我國臺灣的高山族雅美人所處的蘭嶼為熱帶氣候,最低溫度為20℃,盛夏有時超過40℃,而且多臺風。為適應這種氣候條件,雅美人把房屋建在離地面兩米多的地下。居室四周圍上木板而且不裝門,只有出入孔道。但因穴屋幽暗潮濕,所以他們又在離居室不遠處搭有六七尺高的木架,頂上鋪草隔熱,四面通風,稱為夏屋或涼棚。是接待親友、納涼、集合之地。
樹屋 獨龍族的人建房時,一般會選擇高大結實的樹木,砍去上端的樹枝,利用藤條綁上竹篾或樹枝做擋墻,上覆茅草或樹皮,以避風雨;下面用圓木鑿槽,權做樓梯。樹層距地面較高者,需用幾段圓木,分段架在樹杈上;在晚上撤去“樓梯”,防止野獸侵襲;樹端還可做眺望哨,白天隨時可以注意四周動靜,一旦發現土匪襲擊,便全體下樹隱藏。
竹籬房 彝族人民的三種主要住房之一。這種房屋墻壁用土舂成或用竹木籬排扎而成,屋頂覆蓋木板或壓上石板,這就是過去文人筆下的所謂“竹籬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