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理財戰略認識誤區
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理財戰略應當受利潤驅動,爾虞我詐是可以理解的,投機、鉆政策空子、善于避稅是精明的表現;企業理財戰略應當有充分的自由;要在市場經濟中獲勝,應當舍得花錢造輿論、做廣告、樹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廣告以提高所謂的知名度。
其實,上述企業理財戰略的價值觀是錯誤的。企業任何理財戰略都應當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展開,應當明是非、講正氣、有原則。
企業理財戰略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所關心的應是人類對其環境的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投資者是企業理財戰略主體
筆者的看法是,由于投資者可以采取各種策略(也是一種理財戰略)去激勵和約束經營者的財務行為,可以在企業重大理財戰略方面最后表態,他們就是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
至于經營者能否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也要看經營者的力量能否左右企業。經營者可以擁有一定限度內的財務決策權,但他們還是以執行企業的重大財務戰略為己任,因此不應當成為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
重占有還是重生存?
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什么?雖然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利潤最大化。簡而言之,傳統觀念下的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重占有。企業只有越來越多地占有物質財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價值和社會地位。如果企業理財戰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財富為目標,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應當說,雖然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重占有,但重占有的企業理財戰略目標并不是最佳的選擇。
筆者認為,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應當重生存,即使企業更健康地發展、運轉下去。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有生命的結構的話,只有健康地發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變化才能生存。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業更好地成長和變化。單純地占有,無助于企業健康地成長和變化。重生存才能和諧一致,才能更好地發展。事實上,一個重占有的企業,其弊端是很多的。一個只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很難說是一個理想的企業。
貧困還是富有?
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是制定和實施企業理財戰略的思維成果,是完善企業理財戰略的精神資源。通過對中西方企業財務管理發展史,特別是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演變的深入研究,企業理財戰略思想還是比較貧乏的。
1、企業理財戰略思想單一。翻開各種財務管理教科書,很少有專門介紹企業理財戰略的,雖然國內有少數學者以企業理財戰略為題出版過專著、發表過論文,但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單一性格局并未改變。各種財務管理教科書中也零星介紹過一些企業籌資戰略、投資戰略、資產組合戰略、收益分配戰略等,但其指導思想只有一個,即如何實現最大的收益,也就是重占有、輕生存。
2、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層次仍然較低,并未上升到經濟學,特別是哲學的高度。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應該是各種經濟學、管理學觀點的具體體現,應該上升為理財哲學。但現在許多教科書中所介紹的理財戰略思想似乎只是某一種經濟學的思想,并不能體現為各種經濟學思想,更沒有從哲學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認識和總結。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層次仍然不高,其內容也顯得比較蒼白。
3、企業理財戰略思想忽視了對人的重視和研究。教科書上講到企業理財戰略時,實際上就是假設制定企業理財戰略的決策者們是純粹經濟動物,其目標就是如何去賺錢,如何去實現低成本、高收益。企業理財戰略關注的是資金、成本、收益等財務指標,很少關注人力資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質量,人并沒有成為企業理財戰略關注的熱點問題。
4、企業理財戰略思想只重視價值分析,不重視行為分析。所有有關企業理財戰略的教材,在介紹企業理財戰略時,都陷入了純經濟的價值分析的誤區,忽視了理財戰略的本質對象是企業及活生生的行為人,而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改變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結果和方向。
側重戰術性還是戰略性?
戰略應該是和市場、社會、人聯系在一起的,是市場、社會和人的變遷導致競爭。企業理財戰略是對市場、社會和人的一種積極反應,是降低企業生存風險的一種策略,需要企業內部和社會各部門及有關人士的支持。
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側重于戰術性,僅僅對各種財務事項進行分析研究,忽視了市場、社會、人本身對理財戰略、戰術的影響。整個企業理財戰略過程顯得平淡乏味,缺乏整體感和生動性,也缺乏社會價值。企業理財戰略應該在戰略分析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戰術分析,應以市場、社會和人為導向,使理財戰略真正上升為動態的、發展的、統領企業理財全局的導航系統。
分離還是融合?
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理論給人一種“獨來獨往”的感覺,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對象,有確定的戰略主體和分析手段,它是財務管理人員自己的事情,似乎與企業其他戰略問題無關。其實,企業理財戰略是無法從企業戰略管理中分離出來的,它是企業戰略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融合于企業戰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當企業理財戰略與其他管理戰略相配合、相融合時,企業理財戰略才能得到企業管理當局、其他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的認同。也只有當企業理財戰略得到企業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時才有希望取得成功。
優化決策還是滿意決策?
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理論在論述戰略決策時,往往強調決策的最優化,無論是籌資戰略,還是投資戰略、成本戰略,利潤戰略。分配戰略,要求企業從方案初選、論證、終選上都要按照最優化原則辦事,選擇所謂最優方案。
但是,“最優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夠科學。按照哲學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發展都是相對的,并無絕對化的“最優化”,有利也必然有弊。按某一指標實現的“最優化”,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也許更糟糕。其實,真正的企業理財戰略決策是選擇決策者較為滿意的方案。
著名管理學家西蒙認為,選擇滿意的決策方案,則是在不同方向上簡化真實情景,它保留了較多的真實情景細節,但試圖做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的決策。決策者為了進行所謂的最優決策,往往要大刀闊斧地簡化真實世界的情景,使之達到決策者能夠處理的地步。這種最優化決策的結果本身就是令人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