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渤海灣小型船舶現狀與特點、在安檢中發現的存在問題及問題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海事監管部門加強小型船舶監督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小型船舶;海事監管;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U692.7文獻標志碼:A
Small ships in the Bohai Bay Marine regulatory
problems and explore solutions
LV Chuan yin
(Liaoning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 Crew Test Center, Dalian Liaoning 1160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ohai Bay with the statu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ship, found in the security of the problems and issues arising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maritime regulator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small ship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mall ships; maritime monitoring; solutions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務院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來,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海上運輸市場呈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大連作為承擔東北與世界海上貨物運輸的重要貿易樞紐,在整個地區經濟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隨著大連海運市場的不斷發展,進出渤海灣的小型船舶不斷增加,為促進大連港的海上運輸及港口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些低標準的小型船舶充斥在渤海灣的航運市場之中,這些船對渤海灣水域的航行安全和海洋環境都構成了較大的威脅,給我們的監督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本文所指的小型船舶是指:在渤海灣內運營的中國籍500總噸及以下的小型貨運船舶。具體如表1所示。現結合FSC檢查中的實際情況,指出安全檢查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具體應對措施。
1小型船舶現狀及其成因
近年來隨著國有大型航運企業經營重心的轉移,小型船舶的運輸市場正逐步被大量的個體船舶或個體掛靠船舶所占據,這些個體老板為了爭取最大的利潤,或購置老齡、超齡船舶,或購買低質量船舶參加營運。就對長期在渤海灣運營的小型船舶安檢情況的不完全統計,小型船舶的安檢缺陷率要高出平均安檢缺陷率近20個百分點。其中船體的檢查也成了對小型船舶檢查的重點項目。渤海灣水域很有特點:霧多船密,風大浪高,水深流急,這些都為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對設備簡單的小型船舶更增加了其不安全因素。
目前渤海灣航行的小型船舶大部分為干貨船、雜貨船和普通貨船,具體如表1所示。按照裝載貨物種類分:裝雜貨、木材、散糧、鋼材等的船舶居多;這些貨物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原料和物資,作為海上運輸的安全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小型船舶的安全監管以保障良好的通航環境和水域安全。在最近三次的FSC檢查中,確實檢查出不少缺陷,缺陷的類型和數量各有不同,但總體來看存在
的缺陷既有其個別特征又有其共性,為便于直觀分
析特制作圖表來對比判斷,具體數據如圖2所示。現就結合這些安檢中的實際數據,分別從船舶的技術狀況、船員素質、載貨情況等幾個方面對船舶存在的缺陷及產生原因進行分析:
1.1船舶技術狀況較差
1)艙蓋與艙體。目前在渤海灣運營的500總噸及以下的小型船,船齡不等,存在著一批老舊船舶,
船舶能耗高,污染大,船上防污設備老舊。老舊船舶船況差,一般都是簡易性艙蓋,艙體長期不進行維護保養,銹蝕特別嚴重,由于長期裝運重貨,艙內肋板依變形嚴重,船體外板銹蝕嚴重,有部分船舶甚至出現兩艙之間隔板銹穿的情況,嚴重影響船舶的結構強度。從表2中可以看出結構穩性及相關設備一欄的缺陷在檢查中占比較大。在檢查中船體的缺陷率非常高,一直是小型船舶檢查的重點項目。
2)靠泊時間短、設備疏于維護保養。一些小型船舶航行頻繁,靠泊時間短,對船上的設備長期缺乏精心維護保養,使船況老化日益嚴重,設備性能低于安全指標。有些小型船舶的磁羅經內甚至存有大量氣泡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清除之。防污設備簡陋,沒有配備防污染設備或配備了長期不使用。為船舶安全航行和防污染造成很大的威脅,從表2中可以看出航行設備和防污染的缺陷在檢查中占比較大,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3)船舶資料配備不全。主要缺少航行通告、港章和相應的文件資料等[1]。海圖方面船方雖然較為重視,但許多都是老版本的,根本未作改正,船員只憑經驗航行,這給航行安全帶來潛在的危險。
4)部分船舶的救生、消防設備短缺、破損、不到位。一些小型個體船舶只重效益而忽視安全,對船舶救生、消防設備的短缺、破損不及時增補、更換、檢查、保養;有些救生、消防設備隨意擺放、移動、使用,有的甚至長期鎖在庫房內,致使這些設備在危急時刻無法及時、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有些船舶上的消防皮龍使用后不恢復到原位。而是隨意擺放。更有甚者,船員都不知道船上的消防皮龍放在何處。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船舶消防和救生設備在檢查中存在的問題最多,確實需要我們在檢查中對這些重點部件、重要設備加強監督與管理。
1.2船員素質普遍不高
1)船員總體素質較低。眾所周知由于經濟方面的考慮船方在船舶配員的時候總是考慮以最低配員的要求來配備船員,而不會輕易的增加船員的配備[2]。500總噸及以下小型船舶配備的船員均持有丁類船員證書,其中大部分是漁民出身,業務素質較低,對于本身“小本經營”小型船舶來說日益提高的船員工資與油價是其主要的經營成本,很多小型船舶的經營人由于缺乏安全意識就隨意雇傭一些低素質的船員更有甚者就直接在最低配員上做手腳,這直接威脅著航行的安全與海洋的環境。
2)甲板部船員技術水平不高。這些船員在申請考核適任證書的時候,往往沒有接受正規的培訓或者培訓的質量存在問題,無法滿足航行的要求。現代船舶助航設備較多:磁羅經、雷達、GPS導航設備等,大部分船員對現代船舶的助航設備不是特別了解,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會操作。渤海灣屬于A1加A2航區,要求船舶配備中頻/高頻無線電設備,大部分船員不熟悉無線電設備的具體操作,這些船員在日常的正常航行時還基本上能滿足航行要求,一旦遇到突發事件,缺乏平時正規的培訓和演習的缺陷就暴露無疑,往往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常常發生意外。對船舶安全航行造成極大隱患。
3)機艙部責任心不強,經常造成海洋污染威脅。小型船舶的機艙與大型船舶和國際航行的船舶的機艙在日常操作與保養上存在著巨大差距。小型船舶的機艙到處都可以清晰的看見不論是主機還是輔機都掛滿了殘油,日常的殘油處理及輪機日志的記錄都存在著很多問題。眾所周知,機艙是保證海洋環境的關鍵所在,機艙所存在的問題不光影響航行安全更對海洋環境造成巨大的威脅。據IMO及P.I.Clubs的統計顯示,雖然事故性溢油每次的數量巨大但是對于海洋油類污染的總量來說卻是操作性溢油危害更大。可見由于船員素質引起的機艙問題絕不是小問題,應當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4)船員消防意識淡薄,操作技能不足。船舶消防是船員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項基本技能之一,可是仍有一些船員對船舶消防重視不夠,對消防、救生設備疏于管理,維護保養基本荒廢。船員缺乏應變能力,防污意識和消防技能薄弱。平時不按規定進行各種應變演習,普遍存在應變能力、操作能力不高的問題。不重視應急部署計劃,或是沒有進行過消防、救生演習。一旦出現危險情況,平時缺乏應急訓練,船員的消防能力嚴重不足、救生本領和技能有限等問題就暴露出來,嚴重影響到船舶及生命財產的安全。
1.3載貨情況不符合配載要求
1)渤海灣內500總噸及以下小型船舶都沒配備大副,部分小船只配兩個水手或一個駕助,一個輪機長和兩個機工,航行安全與船舶管理主要靠船長一人承擔,在貨物裝載時,大部分人船舶配載圖根本不會畫(拉鋼材要配載,大船都是有計劃裝載),甚至倉容都不清楚,大部分都只憑經驗進行沒有計劃的裝載,給船舶安全航行和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威脅。表2中安檢項目載重線一欄的缺陷比重較大,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在檢查中應重點監督檢查。
2)渤海灣內航行的小型船舶中,老舊船舶艙蓋簡易,大部分為木質艙蓋,結構強度不符合標準,有的船連木質艙蓋都沒有,甚至貨物裝載后直接用散布蓋艙,如此簡易的蓋艙手段對船舶安全航行和貨物順利載運都構成很大威脅,一旦遇到大風大浪,根本沒有補救措施或根本來不及補救,此種船舶的海上航行特別危險。
2解決對策和應對措施
渤海灣航行的小型船舶在實際檢查中存在的問題是較多的,上文已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類型及缺陷產生的原因,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強對小型船舶的監督管理,確保小型船舶在渤海灣水域安全航行就顯得十分必要。我們海事主管機關必須牢固樹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落實部海事局提出的“做好三個服務”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現場監管能力,提高安全監管水平,堅持依法行政、嚴格管理,本著“最嚴格的監管就是最好的服務”的理念,不斷加強海事隊伍的執法能力,不斷提高海事隊伍的執法水平,為保障轄區內的船舶安全營運和海洋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現針對轄區內渤海灣小型船舶的缺陷現狀,提出具體地應對措施:
2.1宣傳與教育相結合,樹立船東、船員依法航行意識
堅持做好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宣傳IMO提出的“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潔”的主題思想,營造安全和諧的航行氛圍。積極嘗試在小型船舶船員聚集地開展安全知識教育、法律法規咨詢等方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及時將有關典型案例、海事和相關法律法規向船方予以傳達,將渤海灣水域的安全形勢和違章查處情況向廣大船員和碼頭單位進行通報,打消部分船東、船員在渤海灣水域從事違法、違章運輸的僥幸心里,使之樹立只有依法經營,船舶航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的思想觀念,努力營造渤海灣水域關注和重視水上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圍。
2.2日常監管與集中整治相結合
始終堅持日常監督管理與集中整治相結合的方針,認真研究分析影響轄區水域船舶違章航行、作業的相關因素,有針對性的開展日常監督檢查,力求從根本上控制本轄區船舶的違章問題。轄區水域船舶違章、低標準狀況一旦出現嚴重反彈情況,立即組織實施突擊整治,凡檢查中發現船舶存在危及船舶、船員、貨物以及水上交通安全或者可能造成水域嚴重污染問題的,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依法處理,堅決遏止不良局面的繼續蔓延。
2.3以老舊船舶為重點,嚴格監督檢查
主管機關對在檢查中發現有重大缺陷的船舶,應建立一整套規范的船舶安全技術檔案,并對該船舶進行跟蹤監督管理[3]。對不同種類、不同用途的船舶、實施重點部位監督檢查。對老舊船舶實施全面檢查,特別是對其船體部分、易腐蝕斷裂部位、部件進行重點檢查。例如這些船舶的船體、艙蓋、艇架、艇機運轉、主輔機等重點設備、部位進行重點檢查,對檢查出的缺陷及時督促限期整改,對一些影響船舶航行安全的重大缺陷堅決依法予以滯留,決不手軟。形成全局一盤棋,只要該船停靠在渤海灣碼頭,就對其船舶的設備、人員操作技能及安全機制等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和復查,強化船舶和船公司對船舶安全的重視程度。
2.4加強對持證船員的培訓與管理、提高船員素質
對于航行安全來說,船員素質永遠都是第一位的。首先,船員在更換不同類型的船舶后對其操作性能有一個逐漸熟悉的過程。由于船員更換頻繁,對船舶的各種性能了解不盡詳細,勢必給船舶的航行安全埋下隱患,所以要加強船員的流動管理。其次,只有長期不懈的加強對船員培訓的監管及對船員在實際工作中的反饋信息才能有效的保證船員發證的質量。培訓應兼顧國家要求和地方管理對象實際,設立長期目標,采取階段式培訓的方式使培訓對象逐步達到國家標準的要求。嚴格考試和發證環節,逐步提高船員的素質。
2.5完善跟蹤協查機制,嚴厲打擊棄證逃逸行為
繼續完善跟蹤協查機制,加大協查力度和范圍。對于存在棄證逃逸、不配合海事監管等嚴重違法行為的船舶,應在全國海事系統內予以協查并及時列入黑名單船舶;對協查船舶辦理報港和進出港手續時,對其違法行為予以從嚴處理,并指派人員到現場檢查船舶的實際狀況,確定符合要求后,才能為其辦理報港和進出港手續。
2.6加大現場實操監督檢查力度
主管機關應采取現場檢查、臨時抽查、提問的方式并結合實際操作考核,使船員了解船舶的各種安全性能,提高船員對各種規章制度的熟悉程度,做到高標準嚴要求。緊密結合船員扣分管理辦法,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對那些屢教不改違章航行的船舶要從嚴從重處理,決不姑息放縱。
2.7加大和地方船檢部門的溝通和配合
對于達到報廢船齡的船舶堅決報廢,在現場簽證、船舶登記和安全檢查中發現的船舶檢驗方面的問題,應及時和地方船檢部門進行溝通,并通過海事機構船檢處進行集中管理,確保渤海灣小型運輸船舶檢驗質量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現在營運的渤海灣小型船舶的船舶檢驗都是由地方船檢完成的,因此地方船檢也就成了控制小型船舶船況的第一道關口。海事機關應該與地方船檢做到及時溝通、互通有無、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小型船舶的各項監督檢查工作。
2.8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
任何法律、法規的實施都有賴于執法者依法辦事,秉公處理。行政執法人員素質的高低是保證依法行政的基礎,是保障依法行政實施的前提條件,行政執法人員必須堅持學習海事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行政執法能力和海事應急處理能力。同時繼續發揮船舶安全檢查作為提高船舶質量的有效手段,提高船舶安檢員素質與水平,加大對小型船舶的安檢力度,提高安檢質量,降低安全隱患,減少低標準船舶到港率。
3總結
對渤海灣小型船舶的監督管理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同大中型船舶的管理比較起來,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督管理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都應該引起海事部門的足夠重視。
為了進一步加強小型船舶管理,規范小型船舶水運市場,穩定轄區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形勢,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作為水上安全監管的主管機關,應扎實推進現有的各項船舶管理制度高效實施。積極深化完善小型船舶長效管理機制,不間斷地開展打擊小型船舶違章違規行為,提高海事執法能力和威懾力,強化水運從業人員的遵章守法意識,改善轄區水域通航環境,保障進出港和過境船舶的航行安全,穩定轄區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形勢,促進渤海灣小型船舶航運秩序的規范運行。
參考文獻
[1]卓啟良,淺談小型船舶的監督與管理[J].珠江水運,1999,6(11):25-27.
[2]牛春榮,小型船舶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交通科技,2003,24(4):63-65.
[3]紀文全,小型船舶安全檢查中存在的問題[J].天津航海,2004,24(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