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多少遍了,塑料袋是拿錢買的,不要再亂扔了!
自6月1號起,每個購物的顧客,都必須為獲取購物袋支付費用,免費塑料購物袋從此走入歷史。

商業賣場為顧客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在我國已經盛行了十幾年,好像已經成了顧客的應有權利,有些“習以為常,天經地義”了。改為收費,不少顧客可能一時難以適應。會過日子的人要盤算,免費購物袋,用過之后裝垃圾,里外都省。今后購物袋要付費,天長日久,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開銷。
人們在日常消費行為中,人性中的確存在一種對“免費的欲望”,在不少人的潛意識里,免費至少是不需要自己支付成本的,是件“占便宜”的事情。倫理經濟學告訴我們,作為消費者,大多數人只考量眼前可以見到的利益,而不會考慮其他。當有免費大餐之時,都會爭搶著多吃一口。
世界上有真正免費的“大餐”嗎?在施行購物袋收費之際,讓我們算一算免費塑料袋的成本賬,看看“免費塑料袋的代價到底有多高”,對順利推行購物袋收費是大有益處的。
據中國塑料協會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披露,在我國,僅僅買菜一項,人們每天就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其他用途的塑料袋用量每天也在20億個以上。
另據媒體報道,北京每年大約廢棄23億個塑料袋,產生廢舊塑料包裝垃圾14萬噸,占整個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產生廢舊塑料包裝垃圾19萬噸,占生活垃圾總量的7%;天津每年的廢舊塑料包裝垃圾也超過10萬噸;沈陽每年30億個塑料袋。
以美國為例,每年扔掉的塑料袋達到1000億只,相當于燃燒掉了近1200萬桶石油。那么,我國每年消費10000億個塑料袋,相當于12000萬桶石油……按目前國際市場每桶石油的價格換算,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大家可以算出來。
生產塑料袋的主要原料是石油。據業內研究人員估計,每生產1噸塑料,大約需要3噸石油。如果按照平均銷售50元商品用1個塑料袋算,超市、菜市場、集貿市場、百貨商店、書店、飲食店、水果攤點等塑料袋的用量,一年約150萬噸。另外,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廢塑料大約占填埋垃圾總重量的3%-5%,每年消耗的石油也是數以百萬噸計。
塑料袋對石油資源的占用是驚人的,對環境的破壞也是巨大的。時至今日,塑料垃圾的降解問題、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仍然是人類沒有攻克的難題。塑料袋埋在地下,達到完全降解、腐爛,大約需要幾十年,腐爛之后還嚴重污染土壤;焚燒之后的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嚴重污染大氣環境。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和生活質量代價,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家機構能說清楚。
由此看來,免費塑料袋的社會經濟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也許有讀者會問,你講的都是大道理,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大道理不講不明,小道理不講不通。經濟學家講得明白,無論窮人、富人,他在作為一個顧客進行消費時,都會非常理性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鈔票,把金錢用在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上。由于免費獲得,客觀上使得顧客在付費前提下的理性消費行為,變成了鼓勵非理性消費。在免費面前,人性中理性的一面,往往被欲望擠占,節約以及謙讓等美德模糊了,出現“不要白不要,寧可多要決不少要,似乎不要或少要就吃虧”等等非理性行為。于是,在許多人家里,堆積了無數各種各樣的塑料袋,一些人不會為超額消費甚至浪費塑料袋心疼,也不會為隨意丟棄塑料袋感到可恥……但當人們必須為此付費時,決不會為“不必要”多掏一毫銀子!
使用免費塑料袋確實方便了顧客,表面看也沒有增加顧客個人的購物成本。對賣場來講,每天大量無償送出購物袋,必然加大企業銷售成本,多支出的成本由誰出?俗話講,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要么降低利潤,要么在所售商品上加價以平衡成本支出。所謂免費,不過是由顧客在暗中變相埋單罷了。在理性前提下,顧客需要才購買;而在免費前提下,不考慮需要與否,過度消費,原本0.1元支出就行,現在可能要付出0.3元甚至更多。另外,免費前提下的超額消費,還導致市場需求虛高,供求信號失真,企業生產因此有可能被誤導,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可能被劣化。
免費使用塑料袋,不僅僅是企業成本的增加和社會代價的提高,而且真正埋單的,還是消費者自己……
人類正處在追求方便的時代,塑料的發明以及其延伸產品的出現,的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們暫時還無法徹底告別塑料及其延伸產品,但塑料袋有償使用到尋找替代品再到禁止使用,是必然趨勢。去年起,全球已經掀起一股禁用塑料袋的潮流,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國的一些城市,都已開始禁用或有償使用塑料袋。
我國從6月1日起,實行塑料袋收費,是禁止塑料袋的第一步。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相信每個顧客、每家賣場,都會自覺執行國家推出的這一政策的。
免費已經終結,收費剛剛開始,我們的目標是禁止塑料購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