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觸動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外方的財務人員對本公司進入中國的發展戰略,把握得非常清楚:什么是必須要的,什么是可以放棄的,談判間取舍有度;二是這些財務人員都有極強的預見未來的能力,仿佛能一眼洞穿未來20年,尤其是對可能的風險考慮得非常周到。”

韓穎可以說是國內最早接觸西方會計實務的人之一。“當時國內的企業對利潤還幾乎沒有概念,財務主要看成本,因此成本會計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從返城知青輾轉成為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下屬運輸公司的成本會計,韓穎負責廠部、車間、班組的三級成本核算。從汽車修理工到會計,她有機會再次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對于韓穎來說,職業生涯的最大轉機來自于中海油。1979年,海上石油作為外資進入中國最早的領域,開始有所動作——中海油有了第一個和外商合作開發的項目,總部財務部急需財務分析人員,英語不錯的韓穎因而有機會從塘沽調到了北京。
“一到總部,才發現我要做的事與以往的工作幾乎全然不同,最主要的工作叫做‘敏感性與可行性分析’,一下子要分析中海油和外商合作的油田從投入到生產、乃至最后產生商業價值、長達20年的時間里所有投入和產出的情況!其間的參數有上百個,每個參數的微小變化,比如一個點或者出現的時間提前或推遲一個月,都會令結果大相徑庭——這就是敏感性的含義所在。”此時,不僅是年輕的韓穎,包括總部的老會計師在內,中方所有的財務人員都會被這樣的題目弄懵了!
好在中海油只是參與項目的開發商之一,合作伙伴還有來自英、法等國家的全球頂級石油商,它們都帶來了自己優秀的財務人員,負責其中相當分量的工作。中方作為擁有51%股權的大股東,要對國外會計師所作的賬目進行審計。查賬過程中,韓穎深深感到中國會計制度的發展程度和西方的差距。
“震動真的很大。我非常羨慕國外財務人員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他們和我們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和反差。”20多年過去了,韓穎至今對當時的感受記憶猶新,“對我觸動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外方的財務人員對本公司進入中國的發展戰略,把握得非常清楚:什么是必須要的,什么是可以放棄的,談判間取舍有度;二是這些財務人員都有極強的預見未來的能力,仿佛能一眼洞穿未來20年,尤其是對可能的風險考慮得非常周到。”
對比此前國企中財務人員的工作經歷,韓穎從這種巨大落差中敏銳地感受到中國會計制度和西方接軌的急迫性。更重要的是,她當時每天都在為一種好奇心和陌生感所驅使,第一次有了系統學習西方會計學的強烈沖動和渴望。
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資本市場的出現對中國企業的財務治理結構起到了關鍵作用,股東開始對企業提出要求,如建立董事會、監事會,引進獨立董事等等,迫使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治理結構,并解決信息披露問題,從需求上刺激了中國CFO階層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