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太多的父母巴不得為兒女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讓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去成長和生活,往往因此埋沒了孩子自己的夢想和天賦。本文中的父母卻反其道而行之,只在大方向上給孩子把關,只要是合理的要求,他們就堅決支持。這種獨特的“自主教育”,最終最大限度發揮了孩子的潛力,也給了父母無限的驚喜。
2008年新年第一天,四川瀘州市民羅平家里電話響起,他拿起聽筒,女兒詩亞甜甜的聲音隔著千山萬水,從大洋彼岸傳了過來,詩亞先向爸媽祝賀新年,然后匯報了自己在紐約的生活、學習情況。 放下電話,羅平和妻子張靜相視一笑,夫妻倆對15歲的女兒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讀書生活充滿信心,因為有了多年來對孩子的自主教育,他們相信,女兒詩亞的留學生活一定會精彩紛呈!
自主教育見效,10歲女孩有了自己的人生規劃
1992年9月6日,對同為醫生的羅平夫婦來說,是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們的愛女詩亞來到了人世。
同大多數父母一樣,羅平和妻子張靜對女兒的早期教育很重視。早教專家建議他們平時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看她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潛質,然后再根據孩子的潛質,制訂相應的教育計劃。
此后,張靜在生活中便留了心。一次帶女兒上街時,她發現女兒對商店門口招牌上的字很感興趣,便教孩子讀了幾遍。沒想到,兩天后,女兒看到別的招牌,居然還能認出之前媽媽教她認的那個字來,這使張靜非常興奮。以后,她便有意地教女兒認起字來。張靜讀大學時英語水平很不錯,她認為人類語言都有相通之處,又教女兒認起英語單詞來。沒想到,小詩亞對識記英語單詞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一個單詞只需教上兩遍,她便牢牢記住了。此后,張靜注重運用情景和實物來教女兒英語單詞和簡短會話,詩亞的學習熱情高漲。5歲時,她已經能掌握上千個英語單詞及上百條簡單會話了。
張靜對時下很多父母對孩子管束過多,甚至一出生就為孩子規劃人生藍圖的做法很不認可。在對女兒的教育中,她和丈夫明確了一條原則:大事情讓孩子做主,他們只提建議。平時,他們很注重培養女兒做事的主動性及獨立做事的能力。這就是夫妻倆所提倡的自主教育。
小詩亞所在的小街子小學沒有開設英語課,但在媽媽的指導下,她通過磁帶、碟片自學,10歲小學畢業時,竟然能熟讀《新概念英語3》,而《新概念英語3》和大學英語四級水平相當。能達到這個程度,一是小詩亞對英語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二是張靜指導有方。她和丈夫認為,無論什么時候,孩子打好語言基礎總是錯不了的。平時,她只教給孩子學習方法,至于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就順其自然了。
在張靜夫婦的有意識培養下,小詩亞生活中顯露出了同齡人少有的主見。一次,張靜夫婦帶詩亞參加一個大型文化活動,由于人多擁擠,女兒與他們走散了。張靜夫婦焦急地到處尋找。卻不見小詩亞的蹤影,正當他們準備報警時,主席臺上的廣播響了:“請羅詩亞小朋友的父母,到主席臺左側領回自己的孩子!”張靜夫婦忙趕到主席臺左側,看到小詩亞正在那里靜靜地等著他們呢!原來,小詩亞和爸媽走散后并沒有慌亂,她靈機一動,想出了利用廣播找人的辦法。
10歲那年,小詩亞小學即將畢業時。張靜詢問她想上哪所初中,女兒說出的話卻讓張靜吃了一驚。小詩亞認真地對媽媽說:“以我現在的英語水平,如果從初一開始再從‘ABC’學起,那該有多痛苦啊!我要出國留學!”
張靜驚得張大了嘴巴:“你一個10歲的孩子,到哪里去留學?別異想天開了,還是老老實實在國內讀初中吧!”
不料,三天后,小詩亞卻在飯桌上拋出了自己的留學方案。她有板有眼地說:“我在網上查過了,新加坡這個國家既說英語,又說中文,語言環境很好,我年齡還小,再讀兩年小學也可以,先把語言基礎打好。而且新加坡留學費用也不高,咱們家完全承受得起,你們就答應我吧!”
張靜夫婦對視了一眼,不禁又驚訝又感動。夫婦倆商量了幾天后,覺得女兒這么小就有這樣的主見難能可貴,而且她的方案還切實可行。這不正是他們“自主教育”結出的果實嗎?該支持!
于是,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后,張靜攜女兒到了新加坡,并憑著自己的專業在一家中醫診所找到了工作。安頓下來后,她把女兒送到了一所小學,從四年級讀起,以便詩亞能跟上當地的英語教學進度。
在當地英語環境的影響下,加上詩亞自己的努力,她的英語口語水平提高得很快,而她在語言學習中表現出的非凡能力和興趣,更是讓任課教師嘖嘖稱贊。兩年后,羅詩亞已經能夠用英語熟練地與人交流。達到這個留學目的后,母女倆返回了國內。
自作主張,女孩接連實現人生的兩次跨越
國外兩年的讀書生活,使得小詩亞更加有主見。回國后,父母讓她按部就班地從初一讀起。可她卻提出了一個更讓父母吃驚的要求:“我要從初三讀起,不想再讀初一了!”
原來,詩亞留學只讀了兩年小學,如果現在從初一讀起,就比同齡孩子低了兩級,她才不愿意做班上的“高齡”學生!可此時離中考僅有半年,況且小詩亞從沒有學過物理、化學,直接從初三讀起,這不是開玩笑嗎?面對父母的質疑,小詩亞又拋出了她的計劃:讓父母給她找個有經驗的老師,每天對她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用三個月的時間把三年的課程學完,然后再找所學校,跟班進行考前強化訓練。
“半年時間你能學完三年的課程?爸媽教你有主見,不是說你就可以任性妄為,你得考慮自己的能力!”張靜說。
看到父母仍顧慮重重,小詩亞便做父母的工作:“你們整天教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為什么不肯讓我試試呢?”
看到女兒這么有信心,張靜和丈夫決定讓孩子試一試!“這樣吧,如果你半年后考不上重點高中。你就從初一讀起。”“好!絕不食言,拉鉤!”詩亞一口答應。
隨后,張靜給小詩亞請來有經驗的初中教師,每天對小詩亞進行3個小時的輔導,其余時間就讓她做大量的習題。
但小詩亞很快就后悔自己夸下的海口了。對一個十余歲的孩子來說,繁重的補課,做不完的習題,是多么枯燥、乏味!碰到有的習題怎么也做不出來時,小詩亞想當逃兵了。這時,深知女兒性格的張靜,就故意激她說:“如果你堅持不下來,現在后悔還來得及,咱們還從初一讀起!”這句話把小詩亞的好勝心激發出來了,她堅定地說:“目標是我定的,我就要努力實現,看我的吧!”
三個月后,小詩亞順利學完了初中三年的所有課程。張靜又將女兒送到成都光亞中學,讓她跟班強化復習。又三個月過去了,小詩亞參加了2005年成都市普通高中統一招生考試。考試成績公布那天,詩亞緊張得沒敢去看,好在媽媽的報喜電話很快打回家來了:“小亞,你考了499分,超過重點線19分,孩子;你真棒!”聽到這里,小詩亞高興地跳了起來。
詩亞告訴父母,她想進入成都光亞IB國際高中讀書。她從一次出國留學咨詢會上了解到,如果進入IB國際高中讀書,就相當于一只腳踏進了出國留學的大門。可IB國際高中對入學新生要求很嚴,成績不僅要超過重點線,還必須通過學校自行組織的面試。“去吧,爸媽支持你!”
2005年8月初,羅詩亞和另外一個11歲的女孩接受了光亞IB國際高中校方組織的面試。別小看這位比羅詩亞還小2歲的女孩,她不但是聯合國學生志愿者大使,還能說幾個國家的語言,在其他人看來,兩個女孩的PK中,羅詩亞稍居下風。但詩亞面對考官沉著鎮靜,信心十足,憑借純熟流利的美式口語先為自己贏得了較高的印象分。面試的最后一道題目是分析魯迅先生的小說《藥》,這篇文章兩人都沒讀過。這一來,另一個女孩有些慌了,她思考了一會兒,卻不知從何說起,最后只得紅著臉說自己沒有讀懂。羅詩亞雖然也是第一次讀《藥》,但平時養成的獨立思考習慣幫了她,她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表達得頭頭是道,最后,主考官們一致認可了羅詩亞的表現,羅詩亞順利地拿到了入學通知書。
正當張靜夫婦為女兒感到高興的時候,小詩亞又有自己的“主見’了。入學前一天,她對爸媽又拋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直接從高二學起,提前跨出國門去留學!”這一次。張靜對女兒的想法已經不感到意外了,她覺得女兒的想法都是她考慮成熟后才做出的。既然孩子能在半年內讀完三年初中的課程,從高二讀起也未嘗不可。作為開明的父母,對孩子合理的要求就要支持。于是,他們同意了詩亞的意見。前提是必須她自己去爭取。
開學第一天,校長卿光亞聽了羅詩亞的想法和理由后,思忖了一會兒,笑著點了點頭。
小詩亞走出校長室,高興地蹦了起來。在門外等候的張靜看到女兒興奮的樣子,知道女兒又一次成功了。
自主教育結碩果,14歲女孩被美國兩所大學錄取
安頓好女兒后,張靜要返回瀘州了。臨行前,她認真而嚴肅地對詩亞說:“學習方面我就不用多說了,既然你明確了出國留學的目標,現在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與老師、同學也要相處好!”
IB高中課程與國內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完全不同,核心課程是論文、哲學和社區活動,另有商務、生物、視覺藝術、數學等選修課。而像微積分、天文物理這些課程,都是國內高校才設的課程。這些課程全部由外籍教師上課,對語言水平要求較高。從高二開始讀起的羅詩亞一開始還真有些不適應。第一次的語文測試竟然不及格,商務課僅得了2分。不過,這些都難不住善于學習的羅詩亞。通過努力,她的成績很快就上來了。IB國際高中每天都有三個小時的課外活動,羅詩亞到孤兒院做義工,參與學生會選舉,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小詩亞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心智也更成熟了。
2007年7月,羅詩亞的畢業考試成績出來了,她的數理化三科每科為5分(滿分7分,4分及格),英語6分,中文5分,商務4分,這樣的成績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她馬上向心儀的幾所大學發出了留學申請。很快,羅詩亞收到了來自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和得克薩斯農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經過再三考慮,她選擇了科學家楊振寧曾任教過的紐約州立大學。
轉眼間,羅詩亞在美國的留學生活已經半年了。她在MSN上告訴記者,多虧母親有意訓練過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她的生活完全能夠自理,再加上美國監護人的幫助,她的留學生活愉快而充實。
談及對孩子的教育,張靜說:“女兒與大多數孩子一樣,小時候活潑好動,喜歡玩耍。要說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就是羅詩亞學習主動性較強,表現出對一切未知事物的強烈興趣和探究欲望。我和愛人只是在大方向上給孩子把好關,只要女兒合理的要求,就支持她去做,也就是我們一向主張的自主教育。”
(責編 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