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定居20多年,愛西湖、愛殘荷,更愛花草枝葉,也常會撿拾一些枯萎的樹葉或到農村采集些枯萎的蓮蓬帶回家。也曾養殖一大盆一大盆的小型蓮荷,觀花開花落,品枯萎再到來年的重生。
其實早些年就很癡迷這種狀態,記得一次跪在一大堆拾來的梧桐樹葉前,用目光小心翼翼地觸摸著每一片葉子,又在每片葉兒的方寸間緩緩尋覓,細細地、反反復復品味著那褐紅色與灰紫黃色中殘存的點點星綠。于是,心情一次次被深秋的凄涼與滄桑所感動,細密的心隙間也仿佛有東西瑩動起來,纖細而悠長。桌邊恰有幾片干了幾天的桔皮,于是把它們輕擲到已開始枯萎卷曲的梧桐葉上。人們都說深秋的桔子,味道甜美,因為它吮吸了春天的晨露與盛夏的暮雨,可吃進去后才發覺,又平添了一份難言的苦澀,彌留在唇齒與手指縫間,更沁入人的心底。心隙間這一抹一抹的枯萎卷曲的感覺,于是,便被歲月之筆涂抹到我面前的油畫布上。
這些體味恰恰是鼓勵我不斷畫下去的精神支撐,因為我能痛徹地感悟到一個如此美好的事物的盛開、卷曲、枯萎到重生的過程,直到現在,我仍然能回味到那些林總的各種姿態的枯澀和枯萎,我能走到今天的理由還是因為它們的這種死而復生的狀態,那種循環往復好比血脈里血液的流動,是潛藏在心底深處的脈動,不停地沖擊我的靈魂,敦促我不停地去感受和知覺,這是一個永遠痛苦著的體驗歷程。一個人的人生狀態其實應該就是這種真實和近乎殘酷的感覺吧,在不斷的體味中前行并快樂著,直到生命的終結。
這些年我一直在做枯荷系列的作品,以國畫、油畫、版畫和裝置多種藝術創作形式體現。也促使我在歐洲藝術考察和學習期間,于2007年3月在巴黎舉辦了《殘荷秋韻》的個人畫展,反響很大。曾經有朋友戲言說:這么多年,怎么總是搞這些破荷?我答道:我為這些破荷而生!蛻變,只要我不放棄!
(2008年1月23日杭州)

名稱 問荷
作者李梅
材料紙立體裝置作品
尺寸 300×300cm×150cm
年代2007年

名稱 夕陽金荷局部
作者李梅
材料布面油畫
尺寸 70cm×70cm
年代2008年

名稱 梅塢問茶
作者李梅
材料布面油畫
尺寸 80cm×100cm
年代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