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孫志鈞原以工筆畫創作為主,在進入新世紀后,逐漸調整著自己的創作狀態,首先是使自己的心境更加純凈,排除時下藝術創作中浮躁之氣浸染,建立適應當代藝術科學發展的積極心態;其次是探索寫意畫,在傳統繪畫水墨技藝上向深層次掘進;另外是在表現題材上回歸自然,將自己熟悉的草原生活熔鑄于作品中,以追尋懷遠的心緣。
孫志鈞的《草原行旅》水墨系列作品,描繪的似是荒荒坤地悠悠昊天中的一種“影像”,一種性靈所鐘的“情境”。其創作手法是具象的,但不拘泥于細節和表情,以形象的身影、物影和動作,營造出一種難忘的印象、溫馨的感覺和感人的靜氣。
靜氣是使這些作品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孫志鈞在構思與表現上,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以靜示動。那平靜的夕陽和明凈的月亮可知會世界之時移事異,清清河水和悠悠白云可見得自然的運行動變,那靜穆的草原撫平了一天的勞作,恬靜的氈房容接了休憩的主人,這種種景觀,使畫面產生了靜中寓動的藝術效果;一方面是以動制靜。那些騎在馬上正待揮動套馬索的牧人,舒緩行進的駿馬和恬靜食草的牛群,那些正在向著廣袤的原野、高曠的蒼穹,向畫面深處走去的人與牲畜,款款行,緩緩動,動中有靜的意蘊,更加襯托出靜謐的氛圍。孫志鈞將靜動巧妙配合,創造出了詩意般意行散緩的境界。
有了“靜”的悟境,其技藝塑造就可圍繞這一主旨展開。如以畫面整體色調創造出草原闊野的氛圍,孫志鈞以豐富的水墨層次在畫面中起到統攝作用,大多以淺灰度的水墨鋪滿畫面,構成了和諧中求變化的調式,另有桔色的黃昏、藍色的月夜等各種不同色調,都能夠把清雅平正的寂靜氣氛再現出來;如重視墨色水暈的運用,水暈是水墨畫的固有技法,華滋奇崛的偶然性筆觸墨跡,渾厚凝重的多次性重疊積染,都能制造出蒙朧飄渺的場景和物象,映合了畫家對草原生活的遙遠記憶;如講究黑、白、灰合理構成及相互平衡關系,他很少以大面積的黑或強烈的對比來增強視覺效果,純凈的黑與白只是在必要時才派上用場,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如善于橫向行筆均勻銜接,由于畫面中天空和草原均占有較大面積,須畫得平闊勻實,自然就考驗著畫家的技術能力,他精研專思,反復嘗試,找到了殊異適宜的筆法,把握好墨色節律與韻致,在水墨銜接中做得不露痕跡,祛除生硬是為活筆;如有意使形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模糊不為虛幻,而是在求存天趣中得到一種朦朧的視覺感應,做必要的提煉省略,從而增強了象征性;如重視畫面整體藝術效果,畫家將觀察認識的完整的現實世界,通過筆墨表現在作品中,而畫面制作是在完善一個個局部中進行的,這樣,墨染筆端色跡筆蹤就成了畫家移動著的視覺焦點,倘若畫家在這一過程中不能解脫局限性,就會喪失整體感,靜氣塑造也無從談起了,可貴的是孫志鈞能夠在整體與局部的協調中做得游刃有余。
孫志鈞在作品中創造了一種復歸自然的“靜境”,并隨之進入了“心滌蕩以慕遠”的“情境”,在抒發感情和懷望往事中得到創造愉悅。孫志鈞為人溫厚平和,做事認真投入,作畫亦能心靜不波,精進不懈,也成就了其作品的藝術個性。

名稱勒勒車
作者孫志鈞
材質紙本設色
尺寸100cm×50cm
年代2008年

名稱牧人
作者孫志鈞
材質紙本設色
尺寸100cm×50cm
年代2008年

名稱牧歸
作者孫志鈞
材質紙本設色
尺寸100cm×50cm
年代2008年

名稱草原之夜
作者孫志鈞
材質紙本設色
尺寸100cm×50cm
年代2008年

名稱旅途之十二
作者孫志鈞
材質紙本設色
尺寸100cm×50cm
年代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