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琴
1978年生于江西南昌。1995年畢業于江西職業科技師范學院裝潢設計專業,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美術系美術教育專業,獲碩士學位。現執教于國立華僑大學美術學院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各國、各地域和各群體間在生態、經濟、政治和社會多方面的相互依賴性逐漸增大,無論我們是否希望與認可,這種形勢的出現,導致了以藝術為世界文化載體的教育形式在中國各高校展開。中國加入WTO,使之越發融入國際化的世界進程中,當前中國正努力營造創新教育體系,而深化教育國際化的改革,則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環節。學者泰爾意曾指出:“全球教育與學校現今科目的整合是一種典型的方式。文學和語言藝術課被認為是相當適合于此類課程的整合。”
正是基于類似的教育理念,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與中國歐洲藝術中心從促進合作與進步的教育角度,共同探索創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多媒體系列課程,提供了一個世界文化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和相互關聯的教育環境(情景);針對美術專業的學生和全校非美術專業的學生,編制和開設了多媒體綜合課程的課內課程和課外課程(extracurriculum)。
一、多媒體綜合材料系列課程的國際編制理念
基于該課程中全球化國際視點的定位,課程設計立足于以下幾個方面:
1.要使學生(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是美術專業的學生還是非美術專業的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獲得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視野,關注國際的理解力以及多元文化溝通、交流能力,這些綜合能力是培養21世紀創新型中國公民素養的重要教育目標。
2.充分利用學校歐洲藝術中心的國際教育資源。聘請相關的歐洲教授以及有留學經歷的本校教師,參與課程設計以及教學實踐。并經常性地在該藝術中心舉辦國際多媒體藝術展覽和學術講座,學生可與來訪的藝術家就相關藝術話題進行交流座談。并為本校優秀學生積極創造去歐洲相關專業的大學短期進修的條件。
3.課程的實施形式針對施教對象的特點,強調美術教育的專業特點以及教學的可操作性,采用課內課程和課外課程兩種不同方式。對于美術專業的學生,因其有固定的授課時間與教學內容,采用的是一般意義上的課內課程方式實施教學;而對于非美術專業的學生,則采用課外課程的教學模式,鼓勵他們在業余時間來到中歐藝術中心的藝術空間里,感受這種國際信息的藝術教育氛圍。
人們對知識的形態和本質在不斷探索與研究,對于知識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近五十年來,隨著對社會知識、個人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等的發現,知識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1958年,英國科學家、哲學家波蘭尼提出了“顯性知識”(明確知識)和“隱性知識”(緘默知識)的知識形態分類后,隱性知識的存在和意義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藝術及其教育作為一種感性形式的教育,它的內涵多樣性顯然是屬于隱性知識的范疇。對非美術專業學生而言,在課外進行國際化氛圍的跨專業藝術活動,引導他們在情景化的教學環境中,依靠直覺體驗,參與到這種多文化背景的藝術議題交流活動中來,可以說屬于課外課程的實施方式,而這種課程活動體現了大學綜合素質教育的本質。
二、國際化平臺上的多媒體綜合系列課程的內容及形式
該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方式,立足于當代全球化環境下,不僅停留于練習技術的學習過程,而是充分運用東西方多元文化的哲學理念、審美意識和制作手段以及信息時代的高科技來進行多元的,多層面的、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探索與體驗。
該系列課程由實驗繪畫、裝置藝術實驗、綜合材料、攝影課程、多媒體影像創作五個部分組成。
1.實驗繪畫
它承繼了現代主義時期繪畫的實驗性語言,突破傳統的繪畫材料界限,運用電腦結合攝影,利用復制拼貼等方式,拓展繪畫語言。教學內容包括對自然研究、對傳統的繪畫材料及繪畫形式語言的研究、對新媒材實驗與繪畫創作。課程以當下的社會及文化等問題為主題,引導學習者探索適應自身的繪畫道路。
2.裝置藝術實驗
在特定的空間里賦予物質對象特定的呈現方式和內涵是該課程的研究主題。藝術家能從任何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發現創作靈感,讓一個普通的物品折射出個性精神和意味,使它成為傳達某種藝術觀念的物質基礎。這需要引導學生從哲學和文化的角度上對現實和藝術給予關注。唯有如此,才能使物質的普通概念轉換為一種具有精神內涵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形式上,裝置與諸如雕塑和繪畫等傳統藝術關系非常密切。這項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對傳統藝術形式進行思考的平臺。
3.綜合材料
它產生于后現代主義文化背景,在觀念上與后現代主義哲學有著內在本質的聯系。其在創作方式上的特點是:⑴視角主義的將現實看作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認為現實可以被藝術家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多方式的創造性感知、探討和解讀。⑵綜合的:強調學科間,藝術門類間在創作手段上的相互影響和滲透。⑶ 非線性的:反對現代主義精神結構中的連續性、整體統一性和藝術形式上的風格至上、純粹性、元敘事,以及拒絕與社會、政治相交契的藝術觀念。手法上縱向拼接,橫向包容,熱衷于復制、挪用、拼貼,消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觀念的改變是藝術發展的前提,因此,綜合材料課不僅是藝術手段和使用材料的拓展,更是觀念的變革與更新。該課程教學內容:①綜合材料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形態,語言特征。②史料解析——藝術史相關資料的剖析。③綜合材料課的藝術創作與實驗。
4.攝影
該課程不再強調攝影技巧的學習和訓練,而是對攝影媒介的含義做出重新界定。引導學生從一個更加寬泛的范圍中,進行攝影實踐和在理論上重新認識攝影的意義。個人的觀念和想法是攝影實踐要強調的主要切入點。提示學生從哲學和理念上對最當下的藝術問題進行思考。教學討論內容主要包括對傳統藝術和個人創作實踐兩個方面。
5.多媒體影像創作
以數碼編輯系統為基礎的多媒體影像創作,是一門具有綜合性質的新媒體藝術。它綜合音樂、表演、設計、繪畫、雕塑、裝置等多種表現元素,強調創作中思想觀念的運用和在表現手段上的實驗性質。它既可以是對空間進行新的探索,也可以是對現實生活與事物最直接的介入和豐富的表達,能為觀者提供一種特定情景的空間立體的感受。學生在多媒體創作實驗中,要在視覺藝術的廣泛領域中去感受和把握現實,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以綜合性因素為基礎進行影像創作實驗,力求在藝術語言上有所創新。
三、多媒體綜合材料系列課程的教學效果
該系列課程在教學中運用了當代諸多哲學理念來指導藝術表現,諸如用建構主義方式來解釋‘現實’:不再模仿 “外在”的“現實”,而將現實表現為被感知、被記憶的化合物,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綜合體。啟發學生在思索客體時回憶和重新體驗他們所記得、感覺到、聽到、看到以及想象到的一切。
例如研究生在上多媒體創作課時,與當時駐館的荷蘭藝術家喬那其和多媒體藝術家雅普·克羅蒙共同交流探討多媒體創作的藝術理念、創作表現形式、多媒體創作的技術等問題。喬那其善于運用多種藝術媒材,如雕塑、錄像、音樂、行為藝術及繪畫,空間立體地傳達了藝術家獨特的“超越人類、時間、空間”藝術觀。而雅普·克羅蒙更感興趣于,對綜合化的藝術形式進行技術方面的探究。作品《閃動》就是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運用視聽覺藝術形式,依托高科技媒體制作出的實驗性影音作品。在他們共同探索的過程中,歐洲藝術家通過駐館體驗,以及與學生的交流,逐漸了解了東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并不斷產生新的藝術感悟;而歐洲藝術家帶來西方文化的藝術表現理念和高新技術的表現手法,也拓寬了中國學生的創作思路,豐富了他們的藝術表現方式以及提高了他們的綜合性藝術創作能力。
總而言之,國際化的、情景式的課程教育開啟了學生的全球視野,引進了諸多當代前沿的哲學思想、藝術觀念以及綜合藝術表現方式。它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看到自己潛能和局限的個人經驗,并探索和發現解放個體的方式,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該課程被評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許多學生也在國際性的藝術比賽中獲獎,受到海內外及歐洲眾多媒體的廣泛報道,而且此課程強調從線性的理性主義范式,向運用多元化的、多學科話語來解釋藝術課程,其獨具后現代范式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和教學特色,為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切實的教學試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