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不但生理上發生一些變化,心理上也會出現異常,值得警惕和預防。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舉賢任能,納聽諫言,特別是重用、重獎和愛護有功的大臣宿將。如對呂蒙,不但大加封賞,而且在其患病時親臨探視,懸賞求醫,因此君臣同心,屢獲大勝,鞏固了東吳政權。但到了晚年,孫權與以前“判若兩人”。他剛愎自用,猜忌群臣,信任奸佞,大開殺戒。臨終前兩年,聽信讒言,廢掉了正值盛年、培養多年的太子孫和,將另一個兒子孫霸賜死。對勸諫的大臣不是誅殺,就是杖打流放,有的竟然夷其三族。
孫權緣何如此?有人認為他是雙重人格,晚年真相暴露。其實并非如此。孫權是老年出現了心理障礙。他中年連喪孫登、孫慮2子,老年宮中后妃爭寵,最寵愛的潘氏因暴虐被宮女勒死,使他精神受到了巨大打擊。因此他情緒失常,做出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情,這是病態反映。不久他就患了“風疾”,不治而死。
人到了老年,生理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大腦也發生了退行性改變,腦血管硬化,腦神經細胞萎縮,引起心理變化。如思維遲鈍,理解力下降,變得思想僵化、固執,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甚至還會無端猜疑,認為別人奚落、貶低自己或傷害自己。對親人、好友由親熱變得冷漠。這既是衰老的表現,也是心理出現了障礙。如果遇到不愉快或令人悲痛的事情,很容易患焦慮癥或抑郁癥。應當了解老人的這些變化,不要誤認為他們是人格和品德問題。要關心、尊重、愛護他們,肯定他們過去的成績,培養他們新的興趣和愛好;陪同他們旅游、游園,參加一些老人的聚會和健身活動,使他們消除孤獨感,融入到社會之中。如果發現他們有焦慮或抑郁癥的苗頭,要及時請心理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
老人應客觀地分析自己進入老年后的心理變化,冷靜地找出不正常的表現,積極主動地進行心理調節。如遇事不要固執己見,想想是不是自己思想落伍了,別人的意見是不是更合理。對別人不要無端猜疑,要相信別人對自己是尊重愛護并盡力照顧的;應當體諒別人的困難,不能要求太高。要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老年有益活動,愉悅身心,丟掉一切煩惱、怨恨、憂愁、疑忌。對人要寬容、諒解,對事要想得開,放得下。“老夫不提當年勇”,要服老,要示弱,在思維敏捷、精力充沛的后生可畏的中青年面前,就是要“自愧不如”,并高興地看著他們不斷進步。俗話說:“富貴不如和睦,和睦才能無憂,無憂才能長壽,長壽安樂傲王侯。”當頭腦發熱、心中冒火、心情暴躁時,要立即加以克制,以免做出糊涂事。只有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才能愉快祥和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