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典《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方法,代表了古人養生的精髓。
保陽氣。益陰精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是中醫養生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天”,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陰精是生命的基礎,“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故善養生者必須善于補益陰精。
協調陰陽
古人認為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陰陽失調。要想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做到“法于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達到“陰平陽秘”。
順應自然規律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否則就會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內經》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以抗御外邪侵襲,預防疾病,保持機體陰陽平衡。
調攝精神,避免七情過激注重調攝精神,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管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指出憂、悲、喜、怒有失養生之道:安神定志,方增“福壽”。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臟腑活動。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內經》提出“食飲有節”、“調和五味”的養生方法,以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等。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包括睡眠、勞傷、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規律,才能生生不息,壽比彭祖(傳說中的壽星,活了8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