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是冠心病、腦卒中和腎功能衰竭的主要發病因素。我國高血壓呈現出“三高三低”的特點,即患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高;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達標率低。據2002年國家衛生部組織的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病人數1.6億多,每年新增300萬人以上;而高血壓的知曉率為30.2%,治療率僅為24.7%,控制達標率更低,為6.1%。而且即便是在服藥治療者中,由于治療的不科學規范,存在著諸多誤區,控制達標率也僅為28.8%。
因為無癥狀而不治療高血壓一般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常見癥狀有頭昏、頭痛、耳鳴、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易醒、胸悶、心悸、氣短、頸項板緊、疲勞等,可呈持續性,在緊張或勞累后加重,但不一定與血壓水平有關,多數癥狀可自行緩解。約20%患者無癥狀,僅在測量血壓時或發生心、腦、腎等并發癥時才被發現。因為高血壓大多數起病緩慢,患者容易產生耐受,導致癥狀不明顯甚至沒有癥狀。但這并不表示血壓不高或不會對靶器官造成損害,更不能作為是否需要治療的標準。從病理學角度講,無癥狀高血壓長期不服藥治療,不僅可使病情加重,還會增加心血管發病危險。應該強調,高血壓治療與否的依據是血壓水平,而不是癥狀的有無或輕重。
以藥價高低選藥
高血壓藥物治療目標是降低血壓,使其達到相應的目標水平,通過降壓治療使患者的心血管發病和死亡總危險降低。因此,降低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是高血壓治療的關鍵。目前市場上五類主要降壓藥,即利尿劑、β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鈣拮抗劑,都可以作為降壓治療的起始用藥和維持用藥。藥價高低與降壓療效并沒有絕對的相關性,更不能作為選藥的主要標準。降壓藥的選用應根據治療對象的個體狀況,藥物的作用、代謝、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并參考以下各點:(1)有否心血管危險因素;(2)有否靶器官損害,如心血管疾病、腎病、糖尿病等;(3)有否受降壓藥影響的其他疾病;(4)與治療其他并存疾病的藥物之間有無相互作用;(5)選用的藥物是否有減少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證據及力度;(6)所在地區降壓藥物品種供應與價格,以及治療對象的支付能力;(7)病人以往用藥的經驗和意愿。目前認為應強調長期有規律的降壓治療,達到有效、平穩、長期控制血壓的要求。因此,推薦應用長效制劑,其作用可長達24小時,每日服用一次,這樣可以減少血壓的波動,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危險和防治靶器官損害,提高用藥的依從性。但此類藥物的價格要相對貴一些,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選用。
道聽途說選藥
有的病人相信病友勝過相信醫生,把別人降壓效果好的藥物照搬過來為己所用。這種道聽途說的選藥方法是非常不科學的,不僅不利于血壓的控制,還存在潛在的危害。因為市場上治療高血壓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制劑復雜,而且降壓機制、適應癥和副作用也各不相同。同樣是高血壓病人,對降壓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也大不相同。正確的做法是先經醫生診斷,作必要的化驗檢查,然后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治療方案。
只注重服藥。忽視生活方式的改善很多高血壓患者只注重服藥,認為治療高血壓只要服用降壓藥就行,忽視了生活方式的改善。其實不然,各個高血壓治療指南都強調了將改善生活方式作為高血壓防治的首選,并貫穿于全過程,其內容吸收了近幾年有關改善膳食和增加體力活動的臨床試驗結果。所有病人,包括需要藥物治療的病人,都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體健康的行為和習慣,減少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具體措施包括:戒煙、減輕體重、減少過多的酒精攝入、適當運動、減少鹽的攝入量、多吃水果和蔬菜、減少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總量、減輕精神壓力和保持心理平衡等。
間斷服藥
有的高血壓病人對降壓治療漫不經心,想起來的時候就服藥,忘記了就不服藥。還有些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見癥狀好轉,血壓降至正常,就認為已“治愈”,便自行停藥;過一段時間血壓升高后,又再服藥。這樣斷斷續續用藥,人為地造成血壓波動和控制不佳,會對人體造成較大的危害。不僅會促使病情惡化,還可使機體產生耐藥性,不利于進一步治療。高血壓病人一般須終身治療。病人血壓降低后若自行停藥,其血壓或遲或早,終將回復到治療前水平。但病人的血壓若得到長期控制后,可以試圖逐步小心地減少服藥數或劑量,同時要認真地進行非藥物治療,密切地觀察改進生活方式的效果。對于非重癥或急癥高血壓,經治療血壓長期穩定達一年以上,可以考慮減少劑量,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但以不影響療效為前提。病人在試行這種“逐步減藥”時,應十分仔細地監測血壓,遵從醫囑。
迷信廣告,總想一勞永逸
有些患者總想一勞永逸地治愈高血壓,不愿長期服藥治療。很多虛假醫藥廣告就是利用了這一心理來欺騙患者,宣稱“高血壓獲重大突破,高血壓患者從此不再終身服藥”、“告別高血壓”等。這些廣告中的藥物往往成分不明,作用不清。更為可惡的是有些廣告打著中醫藥的牌子,再加上一些現今流行的科技名詞來蒙混患者,不僅延誤了患者的病情,還嚴重損害了祖國醫學的聲譽。
只關注血壓,忽視其他危險因素
很多高血壓患者認為只要血壓達標就萬事大吉,忽視了與血壓相關的其他危險因素的控制。高血壓不僅是血流動力學異常疾病,更是代謝紊亂疾病。超過80%的高血壓病人合并有一種或幾種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腹部(內臟)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紊亂等,即所謂的代謝綜合征。另外,性別、年齡、家族史、左室肥厚、高尿酸血癥、微白蛋白尿以及心率增快等,也都影響著高血壓患者的預后。近年來,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血壓升高和器官損害都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顯著增加,即使是血壓正常者,如果合并3個以上危險因素或1項心血管疾病,也屬于高危患者,應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治療。正是基于這一理念,2005年美國高血壓學會提出了高血壓新定義,認為高血壓是一個有許多病因引起的處于不斷進展狀態的心血管綜合征,可導致心臟和血管功能與結構的改變。新定義明確指出,不能僅靠血壓讀數診斷高血壓,只有將血壓讀數與危險因素、疾病早期標記物和靶器官損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準確地表述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統和其他器官的病理異常。新近發表的各個高血壓治療指南,均強調高血壓的治療應注意對血壓和其他危險因素的綜合控制,既要將血壓降低到理想水平,更要對并存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同時,治療并存的臨床疾病也非常重要。對于代謝綜合征患者,應在嚴格控制血壓的基礎上干預并存的危險因素,包括積極控制高血糖、糾正脂質代謝紊亂、減肥等。如有冠心病、腦血管病或腎臟疾病合并存在時,應請有關專科醫生檢查,或者對上述疾病制訂適宜的生活方式,進行藥物治療,這才能減少總的心血管病危險性。近年來,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已證明可減少冠心病和腦血管病人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腦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險。但由于未控制好血壓的高血壓患者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會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因此,只有在血壓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提倡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
不聯合用藥
部分高血壓患者為了省事或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總想服一種藥就能將血壓控制好,但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單一用藥的有效控制率,即使對輕度高血壓也僅為50%-60%,滿意降壓多需聯合用藥。目標血壓越低,需聯合用藥的病人比例越大。為了達到目標血壓,將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尤其將糖尿病或慢性腎病患者的血壓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聯合應用2種或更多的抗高血壓藥物。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新動向,是提倡同時使用兩種甚至三種降壓藥物聯合治療,這種觀點已被明確寫入多個高血壓治療的最新指南。采用聯合治療時,起始即聯合應用低劑量兩種藥物,如血壓不能達標,可將其中某一藥物的劑量增至足量,或添加低劑量第三種藥物;如血壓仍不能達標,將三種藥物的劑量調均至有效劑量。聯合治療的優點在于用藥劑量小而降壓作用相加,不良反應減少。但合并使用的藥物品種數不宜過多,以避免復雜的藥物相互作用。因此,藥物的配伍應有科學的藥理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