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詢門診,憂心忡忡的母親對醫生說,兒子剛進大學時成績上等,半年以后中等,學期終了,勉強及格升班。經過一個暑假后有所好轉,不久又直線下降,終致留級。假期回家,家長對他的評價是懶散、無為、無欲,一反青年人的常態。臨開學前,他突然說不想念書了。家長先勸后哄再訓斥,親朋好友及同學一再規勸,均無濟于事,于是來到心理咨詢中心。
經過心理溝通,知其不愿上學的緣由。是到了大學后,對新環境、新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不能適應,出現了孤獨感、想家、抑郁。學習方法仍沿循中學階段的呆板式的記憶和默讀。于是,逐漸在頭腦中產生一種無法遏制的思維反芻現象。開始時僅限于書本知識,后來轉移到日常生活瑣事上,其至發展到“蛋是雞生的,雞是哪來的”這種無休止的窮思極慮之中。老師開始講的第一句話聽進去,便成為他思維反芻的主題。一節課過去了,他還是圍繞在第一句話上,弄得頭昏腦脹,心急氣短……
有人對高等學府天之驕子的心理問題調查發現,使這些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常見有以下一些:
1、長期的學習緊張與競爭壓力感:易發生在大一學生中。從進入高中到考上大學,持續3年的緊張學習,心理沒有得到放松。進入大學后,仍按原先的學習方法拼命學習;但“強中還有強中手”,一旦失去原有的優勢,心理上產生競爭壓力感,大腦持續處于高度疲憊狀態,導致功能失調。
2、單戀和相戀:大學生戀愛己“蔚然成風”,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戀愛現象逐年上升。據有關部門統計,一年級為15%,二年級為25%,三年級為40%。四年級為65%;單戀為10%。失戀者為20%。戀愛不管是成功、失敗,失戀還是單戀,都是一種心理應激,需要動用大量的心理能量。如果學習和戀愛(尤其是失戀)交織在一起,并產生各自的或交叉的沖突時。就可出現心理危機。
3、長期的孤獨、空虛及壓抑感:多見于女生。在校生活單調,早年建立的伙伴關系解體;以往每日與父母歡聚,如今住宿學校,不能經常回家;青春期帶來的自然煩惱,缺乏精神支柱。向往與現實的矛盾,人際關系的失真,特別是快節奏變化與傳統生活所造成的心理時差,會使當事人產生壓抑、孤獨和空閑感。
4、自慰行為(多發生在男生):由于傳統的認識及性知識的不足,以致在自慰行為后會產生強烈的恐懼、不安、自責和負罪感,使心理處于持久的沖突之中,不能自拔。
5、考試應激:為應付考試而出現的焦慮不安。這些同學常對自己缺乏信心。由于學習方法呆板,平時又很少參加文體活動,一次失利,就憂心忡忡,陷入緊張、焦慮之中,并形成惡性條件反射。
6、思鄉及環境不適應:多見于大一新生,以女生突出。她們通常是獨生子女,或家中的寵兒。脫離“家巢”和父母庇護,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一遇困難就情不自禁想家。又由于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委屈,心理特別容易受挫傷。
7、人際關系不良:常發生在具有攻擊性、反抗性和投射性性格的同學,致使他們在同學中處于被排斥、受冷落的地位,形成苦悶和心境不佳。
8、經濟困難:由于家庭經濟差別,造成學生生活水平明顯差距,使經濟困難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破壞了心理內環境的穩定。
9、專業興趣低:因專業選擇失誤或統一分配,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有些同學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適應,有些則難以克服。他們以無可奈何的心情應付學習,心理矛盾倍出。
10、批評和打擊:有些同學不能忍受批評和打擊,心胸狹隘,怨天尤人。有些同學因偶然的失誤,便認為自己在老師、同學面前失面子丟人,自尊心受挫,產生消極情緒。
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上述事件刺激的強度起主要作用。但對這些學生作個性分析時發現,大部分人的性格類型屬于內向不穩定,他們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挫傷性和對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另外,當事人的社會經驗和對生活事件的認識與評價(是無所謂抑或還是注重),往往能左右其心理承受力,從而改變了刺激的質和量。
大學生的心理障礙,通常經過3~6個月的調適后,約80%的人能得到改善或恢復。他們的內心苦悶消除后,情緒穩定樂觀,適應力增強,學習成績明顯上升。在文章結束前告訴讀者,本文的求咨者經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雙管齊下”后,心理障礙消除了,非但繼續去校求讀,后來還考上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