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包括下腰、腰骶、骶骼等處的疼痛,有的人僅僅只感到腰痛,有的人還伴有雙側或單側的臀部或下肢疼痛。由于腰痛的原因復雜,加之患者反復發作,以致民間有“病人腰疼,醫生頭痛”之說。其實,患者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檢查,準確診斷又能得到恰當治療。腰痛并不可怕。大多數腰痛患者通過牽引、針灸、推拿、理療、體療、封閉、介入治療等,結合內服中西藥物。癥狀可以減輕或痊愈;少數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的,可作手術治療。因腫瘤、內科、婦科等疾病引起的腰痛,應盡早到專科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鍛煉腰肌治腰痛
腰突癥是腰痛的常見原因,除正規治療外,還可采用體療方法。如做腰背肌鍛煉,可增強腰背肌肌力,形成強有力的“腰圍”,使紊亂的脊柱力學結構得到恢復。最常采用的方法是“飛燕點水式”和“拱橋式”。
“飛燕點水式”:病人俯臥于床上,手和上臂和下肢后伸,頭后仰,膝不能屈曲,只讓腹部著床,讓身體成反弓狀。保持此姿勢5-10秒鐘,然后平臥休息5-10秒鐘,再做上述動作。如此重復做10次。每天可鍛煉兩遍,從第2天起每遍增加2次,逐日遞增,一直增加到30-60次。
“拱橋式”:病人仰臥于床上。兩上臂自然放于體側;雙膝盡量屈曲,讓臂部高高抬起,懸空保持5-10秒鐘。然后輕輕放下,休息5-10秒鐘,再做上述動作,如此重復做10次。每天鍛煉兩遍,從第2天起每遍增加2次,逐日遞增,一直增加到30—60次。
鍛煉宜在硬板床上進行,運動量以鍛煉后不感到疲勞和疼痛不加重為度。一旦運動后出現疲勞或疼痛加重,應停止1~2天后再增加運動量。持續時間為3~6個月,要持之以恒。
正確姿勢防腰痛
坐姿:坐姿不良,容易使脊柱生理曲線受到破壞。造成腰部軟組織慢性勞損而發生腰痛。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脊柱盡可能符合生理弧度,頭頸不覺吃力,雙腿適當放松;上身挺直,小腹內收,下頜微收,雙下肢并攏,雙手放在膝蓋上。這就是我們的老祖宗所提倡的“坐如鐘”的保健坐姿。
站姿:站姿不良易使脊柱不正,是造成腰痛的隱伏根源。正確的站姿應該是兩眼平視,下頜略內收,挺胸,腰背平直,收腿,雙下肢直立。兩足距離與雙肩同寬。這樣可以使全身重力均勻的從脊柱、骨盆傳向下肢。長時間站立可采用稍休息一下的方法,即一側下肢向前跨小半步,重心前移,兩下肢交替承重。
行姿:行走時,腰椎應保持相對的中立位,否則容易導致腰部負擔過重,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正確的行走姿勢應是頭處于正位,雙目平視,下頜微收,挺胸收腹,臀部肌肉用力,產生一種類似收縮肛門的感覺,全身重量落在雙腳的拇指上;邁步時雙臂有稍大一點的擺幅,一前一后自然擺動;步速要適中,每一步的行走間距要保持基本一致。
臥姿:睡覺姿勢正確不僅關系到睡眠的質量,而且關系到腰部的保健和全身的健康。科學合理的臥姿應盡量使腰部保持自然的生理弧度。仰臥時在雙下肢下墊一軟枕,使全身肌肉放松,并使腰椎間隙壓力明顯降低,降低髂腰部肌肉及坐骨神經的張力,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人最為適合。側臥位時應將雙髖雙膝關節屈曲起來。即古人所說“臥如弓”,可以消除腰部后伸,減少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