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變性或突出,以及出現骨質增生,壓迫鄰近的頸脊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脊前動脈和頸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如脖子發硬,上肢發沉、無力,并可有進行性肢體麻木及運動障礙,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癱瘓等。頸椎病的形成與下列因素有關:
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產生了磨損、退變等一系列老化過程。青年人的脊椎骨質堅硬,形態完整,髓核含水分高,彈性好,纖維環完整堅固,富有韌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纖維環韌性減退,髓核含水量減少,彈性減退,易在外傷及異常活動中造成纖維環破裂或髓核突出,成為脊椎失穩和發生病變的內在因素。
外傷
在脊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稚病的發生和復發。
感受風寒
局部受寒侵襲,使得局部肌肉痙攣,血流凝滯,導致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加重頸椎的失穩狀態。特別是單側頸肌痙攣時,頸椎兩側肌肉、韌帶張力不等,更易促進病變發作。
枕頭與睡眠姿勢的影響
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均會導致頸椎內、外平衡的失調;不良的睡眠姿勢也會造成同樣的不良后果。
姿勢不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某些人往往習慣于某種不良的姿勢,如睡在床上看書,電視機位置過高而不得不長時間仰頭觀看,等。此外,長久的單一姿勢工作,如打字員、繪圖員、會計等長期低頭工作的人,均容易發生頸椎病。
反復落枕
由于風寒、勞累、枕頭及睡眠姿勢不當等造成反復落枕者,發生頸椎病的機會較多。有時可以把反復落枕看作是頸椎病的先兆。
代謝因素
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人體代謝失常者,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容易發生頸椎病。
精神因素
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更容易激動和發脾氣,使頸椎病的癥狀更為嚴重。
防治頸腰椎病要加強頸背肌、腰肌的活動鍛煉。看書寫字時要保持自然端坐位,頭部保持略微前傾。一般情況下,伏案半小時后要抬起頭或起身活動一下。很軟的床墊并不適合人體正常的生理彎曲,硬板床最好。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富含鈣質的牛奶、豆制品和魚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