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移植治療慢粒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起病緩慢,約75%~85%的患者在1~5年由穩定期轉入急變期。此時半數以上病例在3個月內死亡,僅個別病例生存期能超過1年。因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關鍵,是阻止進入加速期及急變期。國內外公認的有效治療手段是異基因骨髓移植。但異基因骨髓移植難度較大,成功率低,近20年來,全世界只有不到2000例患者接受了異基因骨髓移植。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日前采用異基因骨髓干細胞加外周血干細胞混合移植技術,使一位女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獲得了新生。患者今年36歲,2007年6月診斷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經治療后血象逐步恢復正常,但隨后出現發熱、四肢酸痛、面部浮腫等現象,急需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經檢查配型,患者同胞姐姐的HLA位點與患者完全相合。但患者的姐姐已經55歲,而一般認為供者年齡不超過50歲,是確保移植成功的前提。同時,供受雙方都曾有多次妊娠史,使移植成功更加困難。醫務人員經過認真討論并征求供者同意,決定采取骨髓干細胞和外周血干細胞混合移植術,分兩次分離患者大姐的骨髓干細胞和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入患者體內。移植后患者先后出現腹脹、腹瀉和排斥反應。經積極治療及時得到糾正,使患者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
治療艾滋病的“中式雞尾酒”療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羅士德研究員等人歷經30年苦心研究的抗艾新藥“復方SH”(司艾特散),近日投入批量生產。“復方SH”被稱為中式“雞尾酒療法”。
羅士德等科研人員于1987年開始研制復方SH。他們通過研究中草藥抗艾滋病毒的活性成分,篩選出5味中藥,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組成了復方SH。研究表明,復方SH采取的是中式“雞尾酒療法”。5味中藥不僅含有對水解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也含有對逆轉錄酶起作用的化合物,它們作用在艾滋病復制的不同環節,對艾滋病毒起著多靶點治療作用。
1997年,昆明植物所與泰國衛生部簽訂復方SH在泰國進行臨床試驗研究的協議。按照國際上通用的雙盲法,中泰雙方合作完成了Ⅰ、Ⅱ、Ⅲ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復方SH單獨服用,能有效殺滅艾滋病毒,使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快速下降,提高免疫細胞活性,增強人體免疫能力;與西藥合用,可以使病毒載量下降更快,并降低西藥的毒劑作用。
目前,復方SH已獲得我國新藥臨床批件,同時通過了泰國食品與藥品監督局認可,獲準在泰國上市。還與越南、南非等國家簽訂了合作協議。
生物療法輔助治療實體腫瘤
據報道,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生物技術臨床基地經過多年研究,應用CIK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在治療實體腫瘤方面獲得了初步成功。
CIK細胞是人體內能夠識別并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理論研究及動物試驗證明,采用CIK細胞治療癌癥副作用小,對腫瘤殺傷力強。因此,CIK細胞的應用有望成為某些實體腫瘤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但目前國內外許多試圖利用CIK細胞治療那些其他治療手段已無法治療的晚期腫瘤的試驗,并沒有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任秀寶等人對失敗病例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晚期癌癥患者的腫瘤負荷太大,患者的免疫系統已經受到嚴重干擾。免疫細胞不能充分發揮識別和殺傷的效力。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套應用CIK細胞輔助治療實體腫瘤的可行性方案,即生物醫療聯合化療治療實體腫瘤。
經過嚴格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證明,生物醫療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癌,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兩年生存率,降低復發率。但相關統計學結論還需進一步積累數據。
治療神經性厭食癥有新法
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包含社會、神經生物和心理等眾多因素的復雜疾病。多見于青少年,女性多見,男女患病率為1:9.5。患者表現為無節制地減輕體重,有意節食,間歇性出現暴食和食后有意嘔吐。疾病后期可出現食欲減退,形體消瘦。嚴重營養不良,同時出現煩躁、焦慮、易激惹等情緒障礙。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對15名患神經性厭食癥長達兩年的患者進行了微創電極植入術,用DBS電極刺激患者的伏隔核(大腦的神經核團)。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手術前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顯示患者的大腦代謝水平偏高;手術后PET顯示,所有患者的大腦代謝水平都顯著下降。所有患者術后接受了2~26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接受DBS治療后患者進食行為和精神癥狀有明顯改善。術后2個月,患者體重均增加了17~44磅;大多數患者的強迫、焦慮和抑郁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教授認為,DBS是一種對神經性厭食癥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這種術式將成為一種新的可供選擇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