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孕育著五十六個古老民族,織就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圖案:有黃河岸邊的地下人家,有黃土高原上的古老村落,有別具魅力的吊腳樓,有綠蔭中的傣家竹樓,還有人享受著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陜北窯洞中……,五十六個民族的民居風采展示著五十六個民族歷史的源遠流長和它的獨特魅力。在第九期中我們跟李老師學習了千姿百態的小泥人的制作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跟著婁老師學習制作帶有我國鄉土氣息的泥質民居吧!
目標
1.了解中國各地民居的不同特征,以及民居的不同結構。運用鄉村、漁村建筑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發揮自己的想象與創造,運用陶泥捏塑民間建筑的各式造型。
準備
中國民居圖片資料,陶泥、紙、筆、木錘等泥工工具。
實施
一、引導觀察,感受建筑的體積感
教師出示民居圖片,讓學生們觀察并說說房屋的基本特征,并讓學員談一談平時生活中看到過哪些帶有鄉土氣息的建筑。
吊腳樓 黃土高原的古老村落
陜北的窯洞傣家竹樓
二、教師演示,學員創作
1.教師演示運用搓、捏、拉、貼、刻等多種不同的技法制作建筑造型的方法。
2.學員討論:建筑的組合與安排,以及不同技法的運用,塑造出與眾不同的民居作品。
制作步驟
1.將泥巴用木錘敲成泥片,蓋在廢報紙團上。
2.用手捏成不同錯落的房子基本形體。
3.將大小不同的泥片用泥漿粘在基本形體上,筑成錯落有致的房身、房頂。
4. 局部點綴、深入刻畫,整體調整,完成作品。
評價
作品是否生動、自然、具有鄉土的原生態氣息,是否抓住了所要表現的民居的特點。
拓展
一塊小小的泥巴,就可以演繹出五十六種民族風情,想想你還見過哪種民居,就用你手中的泥巴大膽地演繹一番,一定要培養自己善于觀察的能力,抓住不同民居的特點,著重捏制。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