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就有人開始宣傳和開展兒童美術考級,引起了美術界和教育界的軒然大波。近幾年,考級仍然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組織者說他們在“引導”美術學習,反對者則認為考級是“誤導”,到底是“引導”還是“誤導”,請看“大家”之言。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副所長沈西峰:
推動美術考級,促進素質教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逐步得到普及和發展,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也隨之形成。蓬勃發展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活動,作為一種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會現象,已經成為專業藝術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成為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
美術考級是社會藝術考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規范的操作程序下通過統一的評判標準對參加考級人員美術方面的藝術水平進行評比、認定的一種測試方式,是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果的一種重要途徑。
美術考級標準的設立和級別的劃分,既要體現出對繪畫基本規律(如形體、結構、透視等)的把握程度,又要兼顧對藝術創造能力(個性化因素)的考量,制定出一整套獨特的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美術考級標準。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屆少兒美術藝術會主任何韻蘭:
美術是原創的、個性的和創意的,不能量化和規范!審美是潛移默化的,不是考試考出來的!
雖然兒童畫考級在受到各方反對的情況下已經取消,美術考級卻仍愈演愈烈。實質上,學生仍是美術考級中的主流,因為它接受任何年齡層次的報名。教師和家長功利價值觀的驅動以及對兒童美術實施量化標準考評的導向偏差,使各種具有商業目的、背離兒童自身發展特點的美術教育方式成為主流。美術考級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美術教育的方向,導致了功利主義的產生。
教師或由于利益、或迫于壓力,也成為考級的組織者、規則的實施者,從而抹殺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家長對孩子的功利導向,使原本富有天賦的兒童在考級制約中從喪失藝術感覺到痛恨美術。如果只看到現在社會上考級現象那么繁榮就認定考級的必要,那只是一種偏激,實質上,功利之下,“藝術已死”!

原本最能體現藝術創造精神的兒童繪畫卻按照獎評標準形成新的模式套路。藝術不是“1+1=2”,而是一門完善個性與自我的學科,在學習本學科時小孩子能夠自由表現情緒,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而考級將藝術量化,一級一級考上去,全是規矩,恰恰扼殺了藝術的個性!

美術考級把好不容易在原創繪畫中得到一點兒自由、快樂的孩子們再一次釘牢在“功名簿”上。社會上的浮躁之風,急功近利,使得少兒美術陣地受到侵害。目前,這一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去責怪教師和家長,更不能去責怪我們的孩子沒有創造力,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