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平城
位居山西大同陵川縣城以北6公里處的山間盆地中。現在,大家仍常常稱大同為“平城”。北魏王朝的六位皇帝,都曾對京都平城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設,使平城發展成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宏大帝都,堪當中國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佛教中心。后來,經歷代風云變幻,時過境遷,平城淪為廢墟一片,后來此處建有天王寺,來往行人無不瞻仰,吊古憑今,感慨萬千。
(鏈接第F頁)
軟陶
又叫彩陶,也有人稱它為“燒烤粘土”。它是一種可以雕塑成型的黏土,屬熱固性材質,創作出來的作品必須放進烤箱烘烤成型,上世紀30年代,一位德國雕塑家發現了這種材料。
(鏈接第H頁)
薄松年
(1932.4-)河北保定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薄松年年輕時就對民間美術和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了民間年畫的搜集。在此后的幾十年中,薄松年與中國民間美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主編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美術》和《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等重要學術專著。他的《中國年畫史》《中國門神畫》《吉祥圖畫與家庭諸神》《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山西卷》《中國民間美術全集·雕塑卷》《中國武強年畫》《建安古版畫》等十幾部著作和《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及其他》等大批論文,全面系統地對中國民間美術進行了科學的定位,在海內外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提供了理論依據。
(鏈接第I頁)
巴扎
是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在南疆維吾爾人聚居地區,差不多每個鄉鎮、交通路口,都有巴扎。這里平時有若干店鋪,供售日雜百貨。一到巴扎天,方圓幾十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巴扎”,一時人如潮涌,熱鬧非凡。巴扎每星期一次,多在星期五或星期日;相鄰的幾個巴扎,可將時間錯開。
(鏈接第06頁)
絕緣膠板
一種工業用的膠板材料,具有較大體積電阻率和耐電擊穿性。用絕緣性能優良的橡膠制造。一般用于配電等工作場合的臺面或鋪地絕緣材料,也被廣泛用于兒童版畫教學。表面性軟,容易產生痕跡。
(鏈接第04頁)
馕
是新疆各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考證,“馕”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人新疆后,才改叫“馕”。馕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水分少,久儲不壞,便于攜帶,適宜于新疆干燥的氣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深得各族人民的喜愛。
(鏈接第07頁)
牌坊
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用來頌揚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鏈接第17頁)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誕生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合稱中國四火年畫。它主要以文武門神為主要特色,主要內容取材于歷史故事、演義、民間傳說,用于祈福辟邪之用。朱仙鎮木版年畫以簡括而稚拙的造型、粗獷而有力的線條、單純而濃烈的色彩,呈現出黃河流域民間藝術所特有的古樸淳厚的氣質,從而成為中原民間木版年畫的主流類型和代表。
(鏈接第10頁)
盤龍峽
位于廣東省德慶縣西北部,整個生態旅游區占地3萬畝。區內峽谷漫長,罕見的瀑布群共有大大小小100多個,是首個得到廣東省旅游局認可有10級以上瀑布群的旅游區,被譽為“亞洲罕見、廣東第一”瀑布群。2005年被中國最高權威旅游雜志《中國國家地理》評為“廣東最美麗的地方”。
(鏈接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