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名為《仙境》的韓國現代美術作品展覽。沖著這名兒,我想去看看。剛進館,吃了一驚——這不是“卡通”嗎?展出的作品似乎是卡通漫畫的放大版。再仔細欣賞,發現其中有許多很有趣的內容和制作方法——把阿童木和米老鼠嫁接在一起的“阿童木老鼠”;用照片組合出來的“雕塑”;根據兒童畫演繹出來的“藝術攝影”;卡通形象的“骨骼”;字母組成的動漫人物;把雜志上的廣告圖片剪下排列后又拍攝成以假亂真的作品;動漫影片中曾經出現的“機器生物”……看著非常好玩,琢磨琢磨覺得韓國畫家們很有想法。這些畫家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呢?韓國現代美術館館長金潤珠在展覽前言中說:
“九十年代,社會的焦點逐漸多元化,并呈現出一派嶄新的局面。國際間交流尤為活躍,電腦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標志著國際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經濟增長促使經濟進入一個大眾消費的時代。因此,親身經歷這樣的社會變革的藝術家們,亦以廣泛的主題與各種各樣的載體來接近美術領域。他們并不局限于某種體裁,而是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打破固定觀念和思路,根據內容自由自在地選擇表現體裁……”雖然話說得有些文縐縐的,但是那意思就是說:如今都信息化、電腦化、國際化了,只要能夠表現出自己心中的美或者能夠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想,用任何方法都可以,“卡通”為什么不能成為美術作品的內容呢?原來如此,是我自己把美術館里展覽的經典美術作品與卡通漫畫對立起來了,好像“卡通”就是“小兒科”,根本就不能登入美術館這樣的“大雅之堂”。得,我改還不行嗎?

后來才知道:早在十多年前,這些韓國“卡通”畫家們出現的同時,中國也出現了被稱為“卡通一代”的藝術流派,他們的美術作品有著與韓國畫家們不相上下的“卡通”效果,他們借用“卡通”簡練、概括的圖像表達手法進行創作。有人說他們這樣創作是因為從小就受到“卡通”的熏陶,大量的圖像信息通過電視傳播,影響了他們對視覺圖像的感知和理解。這些影響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我看沒有對錯之分。如果你覺得“卡通”好看,認為“卡通”可以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為什么不能“卡通”呢?我們既可以畫自己喜歡的“卡通畫”,也完全可以用“卡通”的樣子創作各種各樣的美術作品。
最后,我們還是回到展覽的名字——《仙境》?!断删场肥琼n國非常著名的一個網絡游戲,這么一來,展覽為什么“卡通”,又為什么選這樣的名字就“真相大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