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作文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貌似無技巧其實是最高技巧。為什么這兩篇作文有著如此咸魚翻身的命運,似乎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闡釋。
一、如何表現不新的主題?——剝去庸人思路,精于選材
古往今來,主題出新實屬不易。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考場作文貴在運用新鮮的材料表現不新的主題。選材自然選用那些真實、典型、利于表現主題的材料。
爭議作文《懷想天空》通過描繪樸實的農家生活片段來表達感恩,《這道“坎”若有若無》則選用門檻作為象征物表達落后與文明的主題。相對其他考生來說,也許主題大同小異,但材料應是“物以稀為貴”,如果高考作文篇篇如此,它們恐怕很難被大海淘金似的打撈出來。
聯想到十年前的高考作文題“戰勝脆弱”,大批考生讓親人喪生或遭遇不幸,以此來說明自己是如何堅強。一時間,批判矛頭紛紛指向這一現象。
我們知道,寫作的本質就是虛構,這是不爭的事實。況且,寫作時文本的第一敘述人稱并非就等同于作者本人,既然如此,那么用“我”這一人稱來敘述他人已發生的或可能發生的故事亦未嘗不可。這次作文的本質問題只不過是選材拙劣或雷同。清人黃宗羲說得好:“每一題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繞筆端,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即寫作貴在選材新穎。
當然,寫作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沒有積累素材,則難以登入錦繡文章的殿堂。搜集材料要想做到茅盾所說的聞風而動,囤積居奇,平時就要勤于觀察,大量閱讀,細心體驗,敏于思考。只有自我體驗到的才是別具一格的,用自己的嗓子發出別人的聲音,即使模仿再像,也只是走他人車轍而已。
二、到底什么才是內容真實?——寫作的本質就是虛構
爭議作文《懷想天空》終審時,何永康教授給了54分,理由是這篇作文“真實、本色、真情、純凈”,有著“現實生活的質樸”。《這道“坎”若有若無》也經歷了由初評不及格到終審64分的過程,專家認定這篇作文“充滿生活氣息與現實感悟”。兩篇作文都涉及真實與現實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真實不過是藝術上的真實罷了,是作者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對生活材料加以藝術概括、提煉、加工,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否則,現實生活的真實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曉。不了解寫作者的真實出身或真實經歷,即使果真是切身體驗到的,也不過陷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循環之中。魯迅對此有非常精辟的論述:“藝術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我們是聽到過的,因為后者須有其事,而創作則可以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
另外,提倡真實寫作是相對而言的。畢竟這個“真”只是作文鑒賞標準之一,而觀察、體驗、想象是寫作的三條并行不悖之路,由此可形成三種模式的作家作品。比如,莫泊桑是一位觀察型的作家,而曹雪芹是體驗型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則是作家蘇童憑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創作的。以《喧嘩與騷動》聞名于世,獲得1949年諾貝爾獎的美國作家福克納,在回顧自己的創作時說:“做一個作家需要三項條件:經驗,觀察,想象。有了其中兩項,有時只要其中一項,就可以彌補另外一兩項之不足。對我說來,往往一個想法、一個回憶、腦海里的一個畫面,就是一部小說的萌芽。”
因而,我認為作文在提倡真實的同時,也可兼顧其他方面。
三、怎樣達到藝術真實?——有意味的形式
對于作文,我們似乎更關注它的內容,認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正如古人所說的,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其實在寫作中,許多學生都為這個問題傷腦筋:我們知道寫什么,但是怎樣才能寫好它呢?這就涉及一個形式的問題。與古典文論中的文以載道相左,西方形式主義有這樣的觀點:怎樣寫比寫什么遠為重要。因而讓學生掌握怎樣寫的技巧,會讓他們的寫作事半功倍。
限于篇幅,結合作品,下面只從兩個方面入手,談談怎樣創造有意味的形式,讓讀者因文章形式的特殊而產生難以忘懷的審美體驗。
1 限知敘事形成冰山原則
海明威曾在他的《午后之死》中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得到眾多評論者的認同。那么,冰山理論在寫作過程中是如何實現的呢?這就需要一定的敘事技巧,限知敘事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要選擇一定的觀察故事的角度,即視角。總的來說,視角無非有兩種,即全知敘事視角與限知敘事視角。全知視角是一種傳統的敘事角度,敘述者像上帝一樣,無所不知,可以說出作品中任何一個人物都無從得知的秘密,還可以進行分析、評論。這種全知全能的敘述容易把話說盡,有時生硬造作,嚴重破壞作品的逼真感,從而使讀者感到索然乏味。在平時的作文中,絕大多數學生都采用傳統的全知視角。
限知敘事視角包括內視角與外視角。內視角的敘述者只能敘述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不能介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外視角是從非人格化的視角來敘述,追求一種客觀的模仿的效果,作者不露聲色地敘述自身所看到的人物的外部言行,不對人物作內心分析,不對事件進行評判,竭力淡化作者講述的印象,達到戲劇化的顯示。無論是以深入內心世界為主的內視角還是冷靜觀察記錄的外視角。均注重情感的抑揚頓挫和蓄勢壓縮,使故事委婉曲折、引人入勝。
我們看這兩篇作文,不約而同地拋棄了全知敘事,而以限知視角為主(除《懷想天空》的第三、四自然段)。作品所敘述的內容是截取故事的一個時間段里或一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件。至于故事的歷史背景,則采用隱匿的手法,從而達成冰山理論的完成。
2 細節描寫形成意象化特征
這兩篇爭議作文敘事上都已臻成熟,情景交融。含而不露,語言清新自然,無太多典故與引用。而且都善于選擇細節來渲染情景、感染讀者。不論是《懷想天空》開頭父子在麥場的勞動,還是《這道“坎”若有若無》中鄉村阿婆與孩子,都給我們繪出了一幅實在而色彩清淡的圖畫,達到了藝術真實的效果。
藝術真實一定程度上來自細節描述,即作者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讓我們相信是真實的。細節描寫也并不是說把現實生活巨細不遺地寫出來,而是有選擇地寫細節以反映整體,而所選取的生活細節,形式與本質應是直接合而為一的。這需要作者有一雙慧眼,從綿長的生活之河中擷取最具有藝術閃光和最富有生活詩意的一瞬,努力達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