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關于高考作文的報道頻現于媒體,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高考作文為何有爭議?在此我們不妨先看幾篇高考爭議作文,從中或許能看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2007年江蘇省爭議作文《懷想天空》起初綜合評分為37分(滿分60分),終審時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作文,反復讀了三遍,終于下決心給它54分,理由是這篇作文“真實、本色、真情、純凈”,有著“現實生活的質樸”。
同年,上海市的爭議作文《這道“坎”若有若無》也經歷了由初評不及格的20分(滿分70分)到終審64分的過程。專家認定這篇作文“意味盡在不言中”,“充滿生活氣息與現實感悟”。
2003年全國高考作文題是以“智子疑鄰”的寓言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首屆全球華人少年寫作征文大賽金獎得主、江蘇考生費瀅瀅交出的作文是《人情與季節》,用四個中國傳統節日表現現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視古代傳統節日,因人情疏遠而喪失感知細小事物的能力。當時一考完,老師都認為這樣的作文題最適合她做。她自己也滿以為作文能出彩,得高分,沒想到最后只得了25分(滿分60分),原因是改卷老師認為其作文走題。這一事件在當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上述事例也許應該引發我們的深層思考:如何避免出現高考爭議作文,使作文考試真正體現學生的寫作水平。
1 高考作文命題宜寬不宜窄,宜松不宜緊,宜放不宜收。
縱觀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等形式似乎都被用盡。要能夠檢驗出考生真實的文學素養和水平,既能完成考試的功能,表現學生的真實功底,又能端正語文教學方向,確實是一個很不簡單的課題。
但不論高考作文命題怎樣變,有一點必須明確,那就是高考作文出題要為考生著想,而不是與考生為敵,不是要考倒學生。好的命題應該使考生思如潮涌,一發而不可收,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最佳思維狀態,表現出他們的最高水平。
目前,高考作文命題的癥結就主要表現在命題的傾向性上,它通過“窄”“緊”“收”直接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在作文題的原材料部分,幾乎都有明顯的審題傾向性,這很不利于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梢赃@樣說,目前大多數高考作文題都在漠視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富有思辨、爭論價值的作文題鳳毛麟角,學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樣,堆砌點兒歷史或現實材料,去闡發一通出題人已然給出的思想,就可以贏得高分。這當然直接違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題就是一道典型的開放式命題。它通過增加部分提示內容,降低了審題難度,給考生很多聯想的空間,而且題目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幾個可以理解的觀點。所以考生開始的時候覺得好像不太好寫,但一看提示,就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這樣的作文題能有效地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2 適當改革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從看重作文的形式向內容與形式并重上轉變。
保證高考作文評閱相對公正的方法就是盡量給出一個較為全面細致的評分標準。通俗地說就是盡量統一在“一把尺”之下。這里我們不妨看看全國高考統一命題作文的評分標準。它分為基礎等級(50分)和發展等級(10分):基礎等級評分以題意、內容、語言、文體為重點,全面衡量;發展等級依據12個評分點,不求全面,以一點突出者按等評分,直至滿分。
上述評分標準是比較細致全面的,有利于作文評分,但這樣的評分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一些問題。閱卷教師在評分時,往往由于時間關系,只看作文形式,而對作文內容卻疏于把握。正如《高考作文:你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語文報·高考版》總第203期)一文中所說的“語言華麗、內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結果造成實踐教學中教師更關注作文的形式層面,學生也出現過分推崇華而不實的文風的傾向。教師作文評分標準形成了一種可怕的思維定式——平實的作文只配得基本分或以下!正因如此,才會有前面所提爭議作文烏鴉變鳳凰的事例。
寫作是一種文體的思維,寫作的樣式不僅關乎形式,還引導著內容,從宏觀上控制著“寫什么”。如何適當改革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使之更加合理,既體現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底,又展現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而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寫作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目前,有的省市對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作出了一些向內容傾斜的規定。如四川省在2004年的高考評分標準細則上就規定:語言樸實無華但有一定功力的也應評為一類卷,新意不夠但平穩充實的作文也應考慮二類卷,語言華而不實的不能輕易判為一類卷。這就促使學生追求文質兼美的寫作正途,擺正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3 改進高中作文教學,從教學生寫應試作文向寫生活作文轉變。
目前,中學的作文教學在本質上是與應試掛鉤的,中學所培養的寫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應試能力。許多教師迫于考試壓力重點讓學生進行寫作技法訓練,過分強調結構和語言等技術層面的東西,這讓鮮活生動的作文教學變得面目可憎、枯燥無味。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大都是一些所謂的八股文。有老師總結出一套“新八股”:開頭點題,寫一兩句名人警句;中間寫一些“通用性”的例子,例子平時背一大堆,考試時挑幾個來用;結尾再總結一下。有的老師讓學生多看歷年來的高考優秀作文,但缺乏深入指導。學生只看到了優美的文字,沒有體味到其背后的思想性,只學到“形”,沒學到“神”。不可否認,在寫作不得要領又面臨高考壓力下,經過“專家”搞出來的“模式”“套路”能在較短時間內教給學生基本方法。這種東西雖然不能保證得高分,但起碼不會得太低的分。但所有這些都只有一個目的——為考試服務。以上種種反過來也造成學生對作文興趣下降。
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心社會,從而培養思考能力,是寫出好作文的關鍵。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擴大學生的生活面,讓他們接觸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認識水平。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報,形成樂于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的風氣,要加強閱讀指導,推薦好文章,提倡建構自己的閱讀空間,有計劃地創設一些語文活動,如演講、交流等。
當然每位教師都有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方法。但無論怎樣教,有一點相信是每位教師都希望看到的:學生寫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去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