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網(wǎng)絡(luò)和一些時尚雜志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新詞——“轟趴”。初見這個詞,或許你會感到疑惑。究竟什么是“轟趴”呢?實際上“轟趴”就是英語“home party”的音譯,指一場私人舉辦的家庭聚會。本來普通的家庭聚會,被套上新的譯名,突然間變得時尚流行起來。如(以下例句,未標(biāo)明出處的均來自百度搜索):
(1)五一七天樂,京城黃金周盛行“轟趴”風(fēng)。(中國新聞網(wǎng)2007年4月26日)
(2)周末,帶著孩子去轟趴。(《北京青年報》2006年3月27日)
(3)轟趴能讓我和朋友交流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感情。(《音像世界》2007年5月)
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人們多容易從詞語的字面意思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轟趴”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一場“home party”過后,留下的基本上是被“轟炸”的場面,狼藉不堪,可以想到歡鬧過后,想找個地兒趴著歇會兒的心情。簡單的兩個字,非常貼切,聲情并茂,足以看出漢字傳情達(dá)意的精妙。
根據(jù)聚會形式和主題的不同。大量以“轟趴”為核心的固定短語也就“出爐”’了,如“頭巾轟趴”“童年轟趴”“復(fù)古轟趴”“制服轟趴”“寵物轟趴”“美食轟趴”“假面轟趴”“生日轟趴”“婚禮轟趴”。
另外,“轟趴”剛開始用為本義時,一般是做名詞,后來它除了做名詞外還出現(xiàn)了做動詞的用法。如:
(4)五一,你“轟趴”了嗎?(《北京娛樂信報》2005年5月9日)
(5)想旅游觀光就出門,想舒服自然就“轟趴”。(京報網(wǎng)2006年8月12日)
伴隨“轟趴”這一新興娛樂方式的盛行,與它相關(guān)的一些詞也火熱起來,像“趴主”“趴友”和以“趴”為中心的各種短語。如:
(6)趴主須是“有產(chǎn)者”,能夠提供轟趴的場地。
(7)如果忙不過來,趴主可以只當(dāng)一個牽頭人,尋找趴友前來幫,忙。
(8)K歌、泡吧、看電影,這些娛樂方式在“轟趴”一族眼里早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陌生趴、制服趴、哈利·波特趴……這些前人敢想不敢玩的派對方式,被他們一一演繹。
以上這些新奇的說法,簡單、詼諧、形象,很符合當(dāng)前人們語言運用上求新求異的心理。
“轟趴”一詞的出現(xiàn)與流行,折射出當(dāng)前人們消遣娛樂方式的變革。傳統(tǒng)的消遣娛樂方式不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更希望把休閑娛樂帶回家庭,和朋友家人一起享受聚會的樂趣。時代的變遷、觀念的革新、媒體的助瀾、巧妙的譯音讓這個新詞想不火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