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小學生都少年老成、未老先衰嗎?媒體說:“六年級生因為感受到臺灣經濟的變動與大陸崛起的雙重壓力而充滿了財富焦慮感!針對‘結婚、生子、購屋、購車、百萬存款’五大人生目標問卷的調查結果竟然是:將近40%的六年級生表示自己‘一樣也沒達成’!”民進黨執政經濟不景,民生凋敝,這是事實,但“六年級”的小學生,總不至于為“結婚、生子、購屋、購車、百萬存款”焦慮吧?其實,這里的“六年級生”并非指小學六年級的學生。
臺灣媒體常見的“×年級生”是對某個年代出生的人的統稱。如,1951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出生的人分別被稱為“四年級生”“五年級生”“六年級生”“七年級生”,相當于大陸說的“50年代出生的人”“60年代出生的人”等。為什么不叫“五年級生”“六年級生”而是降級為“四年級生”“五年級生”呢?這是因為“×年級生”是據“民國紀年”定“級”的。臺灣現行紀年的方法有兩套,一是公歷,二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后一直沿用的“民國紀年”。“民國元年”為1911年,“民國”四十至四十九年折合成公歷就是1951~1960年,依此類推,就是“四年級生”“五年級生”等。例如:
(1)在臺灣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生的眼中,七年級、八年級生是沒有遭受過壓力和傳統束縛的一代。(ijiyou.com)
(2)一年級生的李登輝,二年級生的連戰,三年級生的宋楚瑜,陳水扁代表“四年級生”已經成為臺灣領導階層的主流;“五年級生”成為中產階級;“六年級生”是社會的新勢力;“七年級生”有人剛出社會,有人還在學校。(econ.ntu.edu.tw)
同一年代出生的稱為“×年級生”,同一年代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則衍生為“×年級×班生”。如1975年是“民國六十四年”,這一年份出生的人就是“六年級四班生”。例如:
(3)我是小清清,六年級二班生,屬牛。身高168,體重不一定。星座處女,血型A。來自馬來西亞,現在住臺灣臺北縣。(violinboy.webamp.cc/wu)
(4)阿衛、阿祥、坤明、阿智,是這個懷舊空間的主人,這幾個6年5班到6年7班生,是小學、初中、高中同學,到臺北工作后,大家想找一處擁有童年夢想的秘密基地聊天,一吐工薪階級的苦悶,意外找到金包里老街上荒廢的古厝。(huaxia.com/tw)
某個年代初期、中期、后期出生的,又可稱為某年級頭段、中段、末段或后段班生。例如:
(5)一位姑且稱她為小美,是位七年級頭段班生,擁有傲人的美貌,生命中最渴望的是“瞬間致富”;另一位稱她為小花,是位六年級末段班生,生命中最在意的是“美貌能不能持續”。這兩位都是我學生時代中的好友,只是我的腦袋好像落伍了,不太跟得上她們的思考方式。(wretch.cc/blog)
(6)阿杰是六年級中段班生,年紀輕輕,已經是大型外商公司的研發經理。(millylai.spaces.live.com)
“×年級生”本是小學校園稱謂,那么用為某年代出生的人的稱謂后,是否與小學真正的“年級生”稱謂沖突呢?據臺灣朋友介紹,臺灣的國民小學簡稱為“國小”或“小學”,學制為6年,分低年級(一、二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和高年級(五、六年級)三段,年級的正式稱呼是“國小×年級”或“小學×年級”,簡稱為“小×”(如“小一”“小六”等),各年級生一般稱為“小×生”,因而并不會與指某年代出生的人的“×年級生”混淆。此外,媒體使用“×年級生”也有明確的上下文語境,人們不至于誤認所指為小學生。
“×年級生”的稱謂方式,源自于2001年的臺灣網絡。據說,當時最活躍的一些三十多歲的網友,自嘲為“五年級生”,列舉了和“六年級生”不一樣的很多有趣的特點。后來,媒體開始接受這種說法,并且擴展到了稱呼所有的人。目前,媒體仍然熱衷于拿不同的“年級生”作比較,討論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特點。
目前最受人關注的是六年級生和七年級生。《商業周刊》調查發現,高難度的工作對六年級生而言最具有吸引力,但前提是必須要有“高報酬”。數據顯示,56%的六年級生認為高難度、高報酬的工作有很大的吸引力,當公司要六年級生接下一個失敗率極高的工作時,在回答“很有嘗試意愿”的選項中,六年級生占40%,高于五年級生的38%及四年級生的35%。
“七年級生”是社會的新銳一族,雖然被認為富有個性,是時代的弄潮兒,但總的社會評價卻是負面居多。他們最讓管理層頭疼的是“三多”:離職多、請假多、上班時間私事多。媒體更把他們稱為“草莓族”——外表光鮮而質地柔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要十分小心。
不同的年級生,由于成長背景不同,代溝是難免的,比如七年級生們的頂頭上司,大多是四、五年級生,二三十年的差距免不了觀念和生活態度殊異。老板們抱怨說:如今的大學畢業生,愛漂亮愛打扮、上班遲到、每天要睡到自然醒,工作要錢多、事少、離家近,不虛心學習、不接受批評,抗壓性非常低,自尊心特別高,每個人都極具個性,話稍微說重了他就辭職不干啦——活脫脫“草莓”一個!
“×年級生”目前主要還是臺灣島內的說法,這個稱呼,蘊涵著一些臺灣的社會人文信息,頗有社會語言學價值。由于兩岸接觸越來越頻繁,大陸人士對“年級生”的說法也時有耳聞,但大多不明白它的意思,常有網友網上咨詢。大陸的流行說法是“70后”“80后”“90后”,稱謂的差異,反映出漢語標準語的某些區域變異。